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二年级开学考历史试题(20250902)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D B A A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D C C D B 1.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楚国将自己定位为蛮夷,与中原诸夏相区别。春秋时期,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这表明楚国为华夏而战,并以华夏自居,体现了楚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由此可见,楚国的华夏认同观念在增强,C项正确;楚国从早期强调自己的蛮夷身份,到后来希望融入华夏体系,这种转变并不是对分封制度的严格遵守,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楚国在诸侯中的霸权争夺或称霸的相关事件,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楚国从蛮夷向华夏认同的转变,并非强调文化地域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本题材料“然而到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所控制的人口超过2100万”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国家控制的人口的倍增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如统一后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流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人口的自然增长、释放奴婢等因素,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东汉初期人口的增加主要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流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释放奴婢、人口自然增长等因素有关,与政府威信提高、官民关系改善没有直接关系,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材料中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指的是孝文帝改革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通过改革产生了制度创新,如颁布了均田令、改革租调制度、创三长制以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改汉姓穿汉服等等,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一定程度上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孝文帝改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排除A项;先是北方政权的统一,后有孝文帝改革,B项时间先后顺序颠倒,排除B项;虽然材料有“它扭转了魏晋以来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但是孝文帝改革仿照门阀士族制度给北魏境内的族姓定高低等级,所以不能直接说孝文帝改革导致了门阀政治的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才学,B项正确;帝王喜好、财富多寡都不是科举制选拔标准,排除A、C项;D项是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统一全国后,设中书省及十行中书省,尽废唐宋区制,一反汉晋唐宋以自然区划疆之所为,实为古代大行政区划的一大改变。元之划省,其用意在于控制地方,不使某一大行政区完全掌握整一形胜之地以据险而成割据。这一变化有利于抑制行省长官势力的膨胀,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涉及元朝行省制,关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专制皇权得到强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地方行政区划发生变化,没有体现官员选任制度发生异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行省并非都设在边疆,且在元朝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乾隆年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乾隆年间,京城附近地区农户多种植棉花,棉花交易繁荣,说明当时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