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默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过程 复习提问: 20世纪50年代法治与建设作用? 检查导学案 《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此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为研究唐代民族交往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包容交流 多元一体 ◎ 【唐】阎立本,《步辇图》 思考这幅图体现了什么?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的交流。 学习目标 1.掌握秦汉至两宋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难点) 2.识记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及两宋民族关系的影响(重点) 一、秦汉时期的名族关系 (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1.在地图上指出秦朝周边的众多民族 2.概述秦朝推进与周边民族交往的措施 (1)中央 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 (2)地方 军事驱逐: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行政管辖:南抚夷越,设立三郡 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典属国:掌管与周边属国交往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二)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阅读教材p62,结合史实分析西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那些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 (1)大鸿胪:西汉管理民族事务机构(鸿胪源于秦朝典客)。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清末废。 (2)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立,汉朝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3)护乌桓校尉: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沿边屯军将领亦称校尉,如乌桓校尉、西戎校尉、南蛮校尉等。 和亲政策 匈奴采取和亲 发动战争 ①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 ②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刻铭燕然山。 设置机构 中央:大鸿胪 地方:西域都护府(西北) 护乌桓校尉(东北) 行政管辖 “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屯戍政策 北方移民屯田; 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 结合史料和所学,指出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及意义? 设置完善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频繁遣使者密切关系、武力、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的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摘编《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特点: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新修汉长城); 因俗而治,采用不同的民族政策; 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措施 意义:地方: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封 建化进程; 中央: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巩固统治; 国家:加强民族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问题探究1.汉代的边疆治理 强化记忆 对点练 (2024·安徽卷)《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 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 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 C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各族间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魏统一北方推行改革 南方:三国的吴蜀及东晋,南朝对南方的开发 战争导致民族交融 加速内迁,制度认同,社会生活变迁,民族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隋唐时期的名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鼎盛 学习聚焦: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