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89690

13.2 课时2 证明 教学课件(15张PPT)2025-2026学年沪科版(2024)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3278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3.2,八年级,数学,初中,2024,科版
  • cover
(课件网) 13.2 课时2 证明 1.理解和掌握定理的概念,了解证明(演绎推理)的概念;(重点) 2.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清晰、规范的写出证明过程;(难点) 3.运用已学过的几何知识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其实一个黑色的点都 没有! 考考你的眼力! 你能看到几个黑色的点? 其实这两条线段一样长! 考考你的眼力! 这两条线段哪条长? 因此,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仅靠观察、猜想、实验还不够; 必须要有根有据的推理过程才能确定. 有些命题,如:“对顶角相等”“同角的补角相等”等,是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理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并被选作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作定理. 命题的正确性 已知条件 定义、事实、已证定理 经过证明的真命题叫定理 你还能想到哪些我们学过的定理? 平行线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性质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或演绎法). ★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 已知: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 求证:a∥ b. 1 2 3 c a b 证明: ∵ ∠1=∠2, ( ) 又∵ ∠1=∠3,( ) ∴∠2=∠3, ( ) ∴ a∥b, ( ) 已知 对顶角相等 等量代换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读作“因为”,符号“∴”读作“所以”.证明中括号里的为推理依据. 在下列各题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依据: 1.已知:如图,点B、A、E在一条直线上,∠1=∠B. 求证:∠2=∠C. A B C D E 1 2 证明 ∵∠1=∠B( ) ∴AD∥ BC( ) ∴∠2=∠C( ) 已知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练一练 2. 已知,如图,直线EF与直线AB, CD相交∠1=∠2. 求证:AB∥ CD 2 3 1 E B D A C F 证明 ∵∠1=∠2( ) 又∵∠2∥∠3( ) ∴∠1=∠3( ) ∴AB//CD( ) 已知 对顶角相等 等量代换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 O C B E F 1 2 例4 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证:OE⊥OF. 分析:要证明 OE⊥OF,只要计算∠1+∠2=90°即可. 证明:∵OE平分∠AOB,OF平分∠BOC,(已知) ∴∠1=∠AOB,∠2=∠BOC.(角平分线的定义) 又 ∵∠AOB+∠BOC=180°,(已知) ∴∠1+∠2=∠AOB+∠BOC=90°.(等式性质) ∴OE⊥OF.(垂直的定义) 1.在括号内填上推理的依据. 已知:如图,AB // DC,AD // BC. 求证:∠A=∠C. 证明:∵ AB // DC ( ) ∴∠A+∠D=180°( ) ∵AD // BC( ) ∴∠C+∠D=180°( ) ∴∠A+∠D =∠C+∠D. ( ) ∴ ∠A=∠C( ) 已知 已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等量代换 等式的性质 A B C D E F 1 2 2.已知:如图,DC//AB,DF平分∠CDB,BE平分∠ABD. 求证:∠1 = ∠2. 证明 ∵DC//AB( ) ∴∠ABD=∠CDB.( ) 又 ∵DF平分∠CDB,( ) BE平分∠ABD,( ) ∴∠1= ∠ ,( ) ∠2= ∠ .( ) ∴∠1=∠2.( ) 已知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 已知 CDB 角平分线的定义 ABD 角平分线的定义 等量代换 3.已知:如图,直线b∥c,a⊥b. 求证:a⊥c. 证明: ∵ a⊥b,(已知) ∴∠1=90°. (垂直的定义) ∵b∥c ,(已知)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1=90°. (等量代换) ∴ a⊥c. (垂直的定义) 1 2 b c a 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B=∠D,点E在BA的延长线上,连接CE. 求证:∠E=∠ECD; 解 (1)证明:因为AD∥BC(已知), 所以∠EAD=∠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因为∠B=∠D(已知), 所以∠EAD=∠D(等量代换), 所以BE∥CD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