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0558

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0次 大小:1519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南省,9月,答案,试题,历史,考试
    河南师大附中 高中部高三年级9月历史开学考 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B B A C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B D D B 1.【答案】C【解析】由材料“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编户”可知,铁犁牛耕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故选C项;礼崩乐坏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变迁,而非直接导致“家”单位性质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等级制度的混乱会影响社会结构,并不是导致“家”单位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百家争鸣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但其主要影响的是思想领域,而非社会经济结构,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据材料“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可知,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名士等传记可以作为九品中正制的依据,这体现了地方对中央选官制度的适应,也是中央管理名士等的一种手段,体现了魏晋时期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故选D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有一定地位,但材料体现地方对名士和豪强立传,并未体现其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地方撰写人物传记,其并非历史记述,且魏晋时期书写历史的有私人和官方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汉朝时豪强势力便已经兴起,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撰写人物传记,且涉及豪强和名士,不能体现“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排除C项。 3.【答案】D【解析】据题干并纲要上册所学可知,“奉朝请”实际上相当于将王、侯“软禁”到京师(首都),封国大权掌握在“中央派驻的”国相手中,这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封国的直接管控,故选D项;“地方豪强势力”不合逻辑,与题干“王、侯多不就国”相悖,排除A项;“军阀割据”不合逻辑,东汉的军阀割据是地方长官趁农民起义之机拥兵自重而导致的,排除B项;“外戚干政”不合逻辑,与“封国大权操于国相”相悖,排除C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可知,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历代帝王调整相权,弥补了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与“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无关,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而不是地方行政体制,排除C项;刺史代表中央(皇帝)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而不是代表社会,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使得行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得到增强,能够更好地发挥对行省的监察作用,说明地方监察机制得到了改善,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行御史台对行省的监察以及其独立性的保障,并未否定行省长官的特权,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吏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完善监察机制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能完全解决地方吏治问题,排除C项;行省事务有其自身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朝廷大臣并不能决定行省事务,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据材料“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可知吴妙静受到当地人们的推崇是因为她的善举体现了儒家道德伦理教化,体现了理学思想渗透到了基层社会,故选A项;当地士绅将吴妙静塑造成为社会榜样是为了宣传儒家教化,与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无关,而且吴妙静在当时属于个例,不具有社会普遍性,排除B项;公益事业强调的是对普通民众的普惠性,而材料中的现象体现了统治阶级的立场和士绅阶层的教化意识,排除C项;传统儒学从汉武帝以来一直是官方思想,“创新”不符合实际,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从北魏到隋朝的规定可以看出,奴婢和部曲授田与承担赋役是相关的,如果不承担赋役,则可能不再授田,故选C项;题目中的信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