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1879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21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109153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历史,纲要,中外,必修,编版,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1368年,红巾军将领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 元朝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北方白莲教发动了红巾军起义。 随后,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伐,攻克元大都。元顺帝退回大漠建立政权,称为“北元”,元结束了在中原的统治。 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 (一)明朝立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皇帝)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明史·胡惟庸传》 思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1)根本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巩固专制统治 (2)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骄横专权。 (3)前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 实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撤机构 1.废宰相,废中书 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 材料一(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明史·宋涤传》 材料二 临安钱宰,会选《孟子》节文,公退微吟曰:“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察者以闻。明日,文华燕毕,进诸儒,谕之曰:“昨日好诗,然局尝嫌汝,何不用‘忧’字 ”宰等谏愧谢罪,后未几,皆遣还。 ———摘编自叶盛《水东日记》 【问题】结合所学分析明朝废相的影响? 利: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防止权臣专权。 弊:①皇权失去制约,造成独断暴政和宦官乱政,社会黑暗。 ②加重皇帝政务负担,降低行政办事效率。 凌晨四点的日出?哥当然见过!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拥被。 (二)撤机构 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 1.废宰相,废中书 布政司(行政) 按察司(监察) 都指挥司(军事) 元朝 行省制度(行走的中书省) 军政大权 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统治 明朝 三司互不统属,直接对朝廷负责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2.废行省 (二)撤机构 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 名词解释 票拟: 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 批红: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批红高于票拟。 (内阁权力) 扩大 (时期) 明宣宗 明神宗 大 权 尽 归 内 阁 明代内阁制度演变图 明成祖 参与 机密 事务 票 拟 权 明太祖 侍从 顾问 (三)设内阁 殿阁大学士 常设的秘书机构 内阁 “票拟” 公务递交 皇帝 六部 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 内阁首辅与宰相的异同 宰相 内阁首辅 相同点 不同 权力来源 职责 任免 对皇权影响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皇权 官僚制度赋予,法定 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 拥有一定的决定权,参与决策 咨询机构,无决策权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实质: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非正式行政机构,权力源自皇帝 (三)设内阁 一、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 (四)厂卫机构 明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批红权逐渐交由司礼监宦官代理(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机构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除此之外,司礼监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监察臣民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