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91887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1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533930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历史,纲要,中外,必修,编版,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农业 明清经济发展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问:种植这些高产作物会产生怎样影响?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张履祥《补农书》卷上 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获得更多的收入。 农业发展的表现: 1.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推广种植 2.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3.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手工业 明清经济发展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4 问:阅读史料,结合教材,可以得出手工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大规模生产。 手工业 明清经济发展 ◎盛世滋生图(局部) 人们纺纱、织布已不是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围,而是将棉纺织品投入市场销售,以获得完纳租税和日用之资,使商品流通得以加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陈蕴鸾、曹幸德《明代苏松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考论》 意义: 这是一种新的经营方式。 手工工场中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 探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因素 材料一:清代关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 ———康熙《江西志》卷172 材料二: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材料三:(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农为最贵。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四:(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录比比皆是,一个中等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35两,还要借债3两才能过活。 ———《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五:“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 前往番国买卖,……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大明律》 ①政治: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②经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抵制; ③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限制; ④思想:传统四民观念的束缚; ⑤社会:农民贫困无购买力,商人买田置地影响扩大再生产。 明清两朝,尽管人均收入水平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人口和经济却是在大幅度地扩张。在低价值的铜钱无法满足经济和人口扩张对货币的需要,纸币发行又免不了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明清两朝只能寄希望于渐成气候的白银,这却导致在16世纪中叶前后,出现了……的银荒。但也恰在此时,世界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洲银矿的意外发掘解决了当时中国的货币饥渴问题。 ———汤金旭、张光:《从纸币帝国到白银帝国———近代中国衰落的货币制度成因》 商业 明清经济发展 在十五六世纪的明朝中期,货币史上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唐、五代以来一直流行于民间的白银,终于取代了明朝政府原来法定的“大明宝钞”,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 ———袁行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