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成果展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C ) A.赤壁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牧野之战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一场景出自苏轼的名篇,它描述了( C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权臣,他的诸种措施使其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D ) A.迎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4.三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是我国的经济和社会依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C ) A.孙权加速西南地区开发 B.曹魏大力开发长江以南地区 C.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D.蜀汉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5.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政权并立状态,但也有过全国短暂统一。这一朝代是 ( A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蜀汉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全国短暂统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全国短暂的统一。 6.西晋文人鲁褒激愤于时代的贪鄙,撰写了名篇《钱神论》, 其中描述道:“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他的作品讽刺了当时的社会( B ) A.军阀割据 B.金钱崇拜 C.百姓疾苦 D.统治腐朽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C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8.“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朝代的政治特征 ( C ) A.东汉 B.前秦 C.东晋 D.北魏 9.西汉司马迁笔下的江南“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到东晋南朝之际,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下列内容中属于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的是( B ) A.各民族的交融 B.北方人大规模南迁 C.大运河的修建 D.市民阶层壮大 10.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中的“永嘉”,是指西晋永嘉年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西晋永嘉年间北方人大规模南迁主要是因为( A ) 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B.北方各族内迁 C.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劳动力 D.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永嘉年间,大批北方人为逃避频繁的战乱而迁至南方。 11.南朝《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经过百余年发展,江浙的太湖地区、浙东的会稽、江西的鄱阳湖地区、湖南的洞庭湖地区都成为盛产粮食的地方。材料旨在说明 ( A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北方人大规模南迁是江南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解析:根据题干“江浙的太湖地区……成为盛产粮食的地方”可知,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12.综合以下文献史料,得出的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B ) 《三国志·吴书· 张昭传》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 《三国志·魏书· 卫觊传》 “(汉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