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0666

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说课稿 (16张PPT)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第十四章 全等三角形

日期:2025-09-19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3052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全等,三角形,数学,第十四,上册,八年级
  • cover
(课件网) 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说课 目录 说教材 1 说学情 2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3 说教法学法 5 说教学过程 4 说板书设计 6 说教学反思 7 说教材 教材地位和内容 教材地位与内容 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4章第2节第1课时,它是在全等三角形定义与性质基础上的延伸,为后续ASA、AAS、SSS等判定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也是解决几何证明与实际测量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材地位 教材通过探究“一个条件、两个条件能否判定全等”,引出“边角边(SAS)”基本事实,辨析“边边角(SSA)”的局限性,结合实例与练习强化应用。 教材内容 说学情 分析学生已有基础、认知难点和学习特点 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 学生已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具备基本的几何识图与简单推理能力。 认知难点 学生对“夹角”与“对角”的区分易混淆,难以理解“SSA不能判定全等”的逻辑,几何语言表达不够规范。 学习特点 初中生具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探究,需通过直观体验与实例突破抽象难点。 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阐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掌握“SAS”判定基本事实,能区分“SAS”与“SSA”,用其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及相关角、边相等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归纳—应用”过程,提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及几何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与实用性,激发几何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重难点 重点:“边角边(SAS)”判定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辨析,以及规范书写几何推理过程。 说教法学法 说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法学法 教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为主,结合情境教学法、演示法。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教具、实例突破难点。 学法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动手画图裁剪、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落实“做中学”。 说教学过程 讲解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首先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提问“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有什么性质?”然后引发思考:“必须满足三边、三角都相等吗?能否用更少条件判定?”以此引出课题。 2 合作探究,突破新知 探究1:让学生对比“仅一边相等”“仅一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观察是否全等,得出结论:一个条件不能判定全等。探究2:分组探究“两边相等”“两角相等”“一边一角相等”的情况,展示画图结果,结论是两个条件也不能判定全等。探究3:用教具固定两边长度及夹角大小,观察三角形形状是否唯一,归纳得出基本事实———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规范符号语言表达。辨析SSA为何不成立,展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不全等三角形(如△ABC与△ABD),强调“夹角”的必要性。 3 典例分析,巩固应用 典例1是几何证明题,题目为“已知AC=AD,AB平分∠CAD,求证∠C=∠D”,引导学生“找条件(AC=AD,∠CAB=∠DAB,AB=AB)—证全等(SAS)—得结论(∠C=∠D)”,规范推理步骤。实际应用有两个案例,案例1是测池塘两端A、B距离的方法(延长AC至D使CD=CA,延长BC至E使CE=CB,量DE长),用SAS解释原理;案例2是卡钳测内槽宽的原理,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问题是完成2道课堂练习题,抽查学生书写过程,纠错点拨。 4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时师生共同梳理“SAS”判定方法、与SSA的区别,回顾“找条件—证全等—得结论”的推理思路。作业包括必做题:习题14.2第1、2、14题;探究性作业:制作SSA不能判定全等的木棒模型,下节课分享。 说板书设计 展示板书设计内容 板书设计 说教学反思 分析教学亮点和不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