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0801

2.2 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85914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课时,有理数,乘法,运算,教学课件,初中
  • cover
(课件网) 第二章 有理数的运算 2.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情 境 导 入 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且积的绝对值等于乘数绝对值的积; (2)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2.如何进行两个有理数的运算: (1)先确定积的符号; (2)再把绝对值相乘; (3)当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为0. 新 课 探 究 计算 5×(-6),(-6)×5, 所得的积相同吗?换几组乘数再试一试. 5×(-6)=-30,(-6)×5=-30. 从上述计算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再找几组数试试. 一般地,在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交换律:ab=ba. a×b 也可以写为a·b或ab.当用字母表示乘数时,“×”可以 写为“·”或省略. 探究一 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请再举几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3×(-4)]×(-5)=? 3×[(-4)×(-5)]=? [3×(-4)]×(-5)=3×[(-4)×(-5)] 从上述计算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再找几组数试试. 类似地,可以发现有理数的乘法结合律仍然成立,即在有理数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ab)c=a(bc). 探究二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探究 计算 5×[3+(-7)],5×3+5×(-7), 所得的结果相同吗?换几组数再试一试. 5×[3+(-7)]=5×3+5×(-7) 从上述计算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再找几组数试试. 一般地,在有理数中,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分配律:a(b+c)=ab+ac. 探究三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例 (1)计算:2×3×0.5×(-7); (2)用两种方法计算(+-)×12. 解:(1)2×3×0.5×(-7) =(2×0.5)×[3×(-7)] =1×(-21)=-21. 解法2: (2)解法1: 比较解法1与解法2,它们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区别?解法2用了什么运算律?哪种解 法更简便? 典例精析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2×3×4×(-5) ___ 2×3×(-4)×(-5) ___ 2×(-3)×(-4)×(-5) ___ (-2)×(-3)×(-4)×(-5) ___ (-1)×(-2)×(-3)×(-4)×(-5) ___ (-1)×(-2)×(-3)×(-4)×(-5)×(-6) ___ 观察下列各式,它们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的乘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负 正 负 正 负 正 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负的乘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数;负的乘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数.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乘数为0,那么积为0. 探究四 归纳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这样,遇到多个不为0的数相乘,可以先用上面的结论确定积的符号,再把乘数的绝对值相乘作为积的绝对值.例如: 总结归纳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1.在(-0.125)×(-2)×(-8)×5=[(-0.125)×(-8)]×[(-2)×5]中,运用了( )  A.分配律 B.乘法交换律  C.乘法结合律 D.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D 2.口算: (1)(-2)×3×4×(-1) (2)(-5)×(-3)×4×(-2) (3)(-2)×(-2)×(-2)×(-2) (4)(-3)×(-3)×(-3)×(-3) =24 =-120 =16 =81 练一练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3.计算:  (1)(-4)×(-23)×(-25);  (2)1.5×0.5×(-100)×;  (3)(-3)×(-)×(-)×(-). 解:(1)原式=-(4×25×23)=-2300. (2)原式=-(×)×(0.5×)=-1×50=-50. (3)原式=(3×)×()=1×4=4. 练一练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4.计算: (1)(-4)×(-8)×(-)-(-6)+6×; (2)-3-4×(-)-3×. 解:(1)原式=-32×+6+4 =-6+6+4 =4. (2)原式=-3-(-6)-1 =-3+6-1 =2. 练一练 新课探究 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