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高中历史导言课 大家是从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开始接触历史? 大家初中所学的历史是什么? 史实!!! 学习这些史实的目的是什么? 一、历史学是什么? 历史学是记录和解释人类从古至今一系列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不断发现、理解、解释、评判真实的过去,探讨发展规律,为当今和未来提供借鉴。 主要任务:探寻历史( ) 总结历史( ) 认识历史( ) 真相 规律 经验 二、历史要学什么?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 概念界定: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内涵阐释: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历史研究有点像刑警破案,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深入发掘拓展,找到更多的线索, 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把所有能够掌握到的历史碎片串连拼合起来,最后组成一张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图,弄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发生的经过情形以及原因何在等等,从而揭示一个过去不为人所知,或者被人误读的历史秘密。 ———杨奎松 1908年11月21日《起居注》记载:光绪傍晚死在瀛台。慈禧太后则是第二天下午在仪銮殿命归西天。37岁的光绪皇帝与73岁的慈禧太后在22小时内相继离世。 光绪之死谜案 史料实证 民间传言认为慈禧的侄女隆裕皇后与光绪长期不和,又经常迫害其宠妃珍妃,所以害怕慈禧死后光绪报复,毒死光绪。而太监崔玉贵是将珍妃投入井中的主要责任人,更怕光绪掌权后的报复,因而毒死了光绪。 据清宫官方档案“脉案”记录:1908年3月,御医曹元恒记录:皇上“肝肾阴虚,气血亏损”,病势到了无药可用的严重程度。同年9月的“脉案”指出,光绪的病状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全部失调。”因此很多人据众多的官方档案推断光绪帝为自然病逝,这一结论 A档案为一手史料,这一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B官方档案是最具权威性的史料,这一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C档案记录客观,没有主观性,这一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D档案虽为原始史料,但孤证不立,这一结论不一定正确 慈禧御前女官德龄1930年所著纪实文学《瀛台泣血记》中记载:李莲英平时依仗慈禧太后的威势,经常捉弄欺凌光绪帝。当太后将归天时,他深恐太后死后,光绪帝掌权,对己不利,于是抢先下手害死光绪帝。据此判断,最为合理的是 A.文学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光绪死因 B.女官德龄常年生活于慈禧身边,其谋害光绪的说法是可信的。 C.文学作品具有夸张的成分,根本不可信 D.文学作品是二手史料,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生活,但却不能据此确定光绪死因 1964年溥仪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说: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了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这一回忆录: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有很大的主观性,但可能在一定程度反映某种历史真实 回忆录缺点在于事后追忆以前的事情,特别是年代久远之后,不可避免地会有错误;回忆录总是经过筛选的,残缺不全的;回忆录不单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掺杂了现在(即写回忆录时)的看法、思想和感情,既有过去的成分,也有现在的成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