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04003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70059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课件
  • cover
(课件网)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感悟先贤们在国家治理上所展现的政治智慧。 选官制度的创新 壹 581年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汉末动荡 士族没落 察举弊端 科举制 强化考试 前202年 220年 两汉时期 589年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思考:想一想,隋唐以前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呢? 世袭制 前475 夏商西周 战国时期 军功爵制 历史纵横: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油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摆脱 适应 丧失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向贵族政治退化!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壹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核心概念】科举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唐太宗 进士和明经两科,扩充国学规模 武则天 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课堂探究】科举制的背景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背景: 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②南北朝以来,士族衰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 ③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削弱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之科举制 一、选官之变 思考:根据材料与所学,科举制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zhí)言》卷1《散序进士》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曹魏创立) 科举制 (隋朝—1905年) 创新 选官权力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选材范围 中正官 中央政府 评定授官 分科考试 扩大(不限于士族) 较窄(士族为主) 才学 家世、道德、才能 → 家世 集权 公开 公平 开放 产生发展 社会地位高、公开公平 分科取士,才学标准 扩大统治基础 官本位思想 思考 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有什么影响? 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积极影响: ①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贵族垄断官场情形,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③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④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⑤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以儒学为核心的社会道德伦常; ⑥为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 消极影响: ①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 ②考试以儒学为主,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八股取士,严重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使被选拔之人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 ④官本位主义(学而优则仕)。 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中央官制的变化 贰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尚书台 三公 三省制 思考:到唐朝,中央官制又有何变化? 二、中央官制的变化 南北朝 西汉 东汉 魏晋 内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