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度高一历史第一次测验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道选择题3分,共16道共48分) 1.距今约9000-75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一批契刻符号,部分符号与晚商殷墟甲骨文存在形态关联;江淮地区的双墩遗址(距今约7300年)、浙江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等也发现过刻画符号。以下对这些考古发现解读正确的是( ) A.证明中国文字起源于江淮流域 B.说明中原文化始终领先其他区域 C.反映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与传承脉络 D.体现商周时期已形成成熟文字体系 2.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系列区域文化重心。这些区域文化重心大都程度不等地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聚落群或古城,以及大型建筑、祭坛等。这些活动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需要精确规划和专门分工。这表明,这些早期区域文化重心( ) A.私有财产已经出 B.组织动员能力较强 C.原始农业长足发展 D.社会分工日趋明显 3.在王位继承中,夏朝基本采用“父死子继”的方式;商代三十一个王中,有十四个是通过“兄终弟及”的方式继位;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这一变化( ) A.导致分封制逐渐瓦解 B.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 C.体现了世袭制的崩溃 D.促使国家结构更加严密 4.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需定期朝觐天子述职,否则将受贬爵、削地甚至军事讨伐;诸侯国的部分卿士由天子直接任命。这表明西周( ) A.形成严密的地方行政体系 B.通过制度约束维护中央权威 C.彻底瓦解了贵族政治基础 D.确立官僚选拔的客观标准 5.井田制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其基本特点是实际耕作者对土地无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土地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定期平均分配。关于井田制说法错误的是( ) A.性质为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B.周王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C.有组织的集体生产劳动 D.土地可以流通买卖 6.《左传》记载,被中原视为“蛮夷”的吴国,其君主自称是周文王伯父太伯的后代;《国语》称“荆蛮”之地的越国,先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A.宗法制度的普遍推行 B.民族矛盾的逐渐消除 C.边疆地区的开发加速 D.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7.战国时期,秦国某地区原本由世袭的卿大夫统治,其封地内的赋税、军事等权力皆由卿大夫自行掌控。商鞅变法后,该地区被划分为县,由秦王直接任命县令进行治理,县令需定期向秦王汇报政务,且职位不能世袭。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商鞅变法中设县的举措( ) A.扩大了贵族的统治范围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使地方拥有了独立的行政权 D.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加剧 8.《史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荀子》一书肯定法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韩非子》中有篇章在吸收《道德经》思想的基础上,阐述“道”在政治实践层面的体现。这些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 A.儒家思想的形成 B.不同思想学派间相互影响 C.法家学派不断壮大 D.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9.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汇集了儒、道、法、阴阳等各家学者,他们“不治而议论”,著书立说;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等贵族也争相养士,门下食客常达数千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诸侯争霸对人才的渴求 B.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 C.宗法分封制度的崩溃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0.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其中儒家主张以礼治国,为政以德;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墨家主张尚贤,选贤任能;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是( ) A.恢复西周统治 B.重构社会统治秩序 C.学术文化繁荣 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11.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