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商路 贸易 文化交流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 第10课 近代以来 (1500年之前) (1500年之后) 丝绸之路 欧亚大陆其他商路 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 全球贸易网络形成 商品世界性流动 文化交流国际化 (铁路贸易、公路贸易、远洋贸易路线、空中贸易路线) 单元结构: 单元阶段特征: 1.古代:先民开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海上、草原及西南丝绸之路,与此同时,中国的丝绸、铁器和瓷器等向西传播; 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等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2.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学习目标: 1、丝绸之路的概念; 2、丝绸之路的概况: (1)汉代开辟丝绸之路的原因 (2)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3、丝绸之路的发展和衰弱过程 4、丝绸之路广义,狭义分别有哪几条丝绸之路; 5、丝绸之路的影响。 狭义: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特指“陆上丝绸之路”。(P49) 广义:泛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P51) 一、丝绸之路 【概念辨析】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丝绸之路”概念。 (P54学习拓展) 一、丝绸之路 1、汉朝:张骞通西域 目的: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 (一)形成条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P49) (二)概况 背景: ①匈奴多次犯边,边患严重;②汉朝经过休养生息,有了解决边患的经济基础; ③汉朝企图扩大在西域的影响力;④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 汉武帝即位前的汉朝疆域图 一、 驼铃古道丝绸路———商路的开通 “凿空”———张骞通西域 (2)过程: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 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结果 没达到目的,但是有一定成果的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意义 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和中西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一、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 1、汉朝:张骞通西域 (一)形成条件 (二)概况 影响: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发展了和中亚西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张骞通西域为何被称为“凿空西域”? ①张骞通西域之前的陆上丝绸之路,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 ②张骞通西域之后,丝绸之路的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凿空”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 《史记·大宛列传》 一、丝绸之路 2、发展 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P50) ①东段(汉代开辟):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②中段(汉代开辟):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 ③西段(汉代开辟):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④天山北路(唐朝开辟):延续了前代的线路,将南北朝以来因战乱而中断的部分路段进行了疏通,并开通了天山北路的一段。 一、丝绸之路 2、发展 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P50) 3、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