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角之和题 整体很给力 学行线的有关知识后,有时会遇到一些已知平行线条件,求角之和的问题.解答此类题,有一定的难度,除了添加与已知平行线平行的直线外,还要注意运用整体思想.现举例说明. 例1 如图1,已知a∥b,点M,N分别在直线a,b上,P为直线a,b之间的一点,那么∠1+∠2+∠3= . 图1 分析:过点P作PA∥a,得∠1+∠MPA=180°.又∠MPN=∠MPA+∠NPA,要求∠1+∠2+∠3的度数,只需再求∠NPA+∠3的度数. 解:过点P作PA∥a. 因为a∥b,所以PA∥b. 因为PA∥a,所以∠1+∠MPA=180°. 因为PA∥b,所以∠3+∠APN=180°. 所以∠1+∠2+∠3=(∠1+∠MPA)+(∠3+∠APN)=180°+180°=360°. 故填360°. 例2 如图2,AB∥CD,∠1+∠2=75°,则∠3+∠4=____ °. 图2 分析:过点O作OP∥AB,则OP∥CD.易知∠3=∠AOP,∠4=∠COP.要求∠3+∠4的度数,只需求∠AOP+∠COP的度数,即只需求∠AOC的度数. 解:过点O作OP∥AB. 因为AB∥CD,所以OP∥CD.所以∠3=∠AOP,∠4=∠COP. 所以∠3+∠4=∠AOP+∠COP=∠AOC. 因为∠1+∠2=75°,所以∠BOD=180°-(∠1+∠2)=105°. 所以∠AOC=∠BOD=105°,所以∠3+∠4=105°.故填105. 例3 如图3,直线l1∥l2,∠A=125°,∠B=85°,则∠1+∠2等于( ) A.40° B.36° C.35° D.30° 图3 分析:过点A作AC// l1,过点B作BD∥l2,得∠1=∠3,∠2=∠4.要求∠1+∠2的度数,只需求∠3+∠4的度数,进而需求∠CAB+∠DBA的度数. 解:过点A作AC∥l1,过点B作BD∥l2. 因为l1∥l2,所以AC∥BD. 所以∠CAB+∠DBA=180°. 因为∠MAB=125°,∠ABN=85°,所以∠3+∠4=(MAB+∠ABN)-(∠CAB+∠DBA)=(125°+85°)-180°=30°.因为AC∥l1,BD∥l2,所以∠1=∠3,∠2=∠4. 所以∠1+∠2=∠3+∠4=30°.故选D.反例藏于何处 在数学中,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极具有说服力而又简单明了的方法是举反例.反例实际上是与命题相矛盾的特例,因为反例在辨析错误中具有直观、明显、说服力强等突出特点,所以举反例在揭露错误时具有特殊的威力.那么反例“藏”身于何处呢? 一、反例藏身于文字中 例1 判断命题“轴对称图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真假,若是真命题,不必证明;若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 分析:这显然是一个假命题,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但轴对称图形除了等腰三角形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其它图形. 解:假命题,举反例不唯一,如:线段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等腰三角形,所以此命题是假命题. 二、反例藏身于数据中 例2 命题“已知a,b,c是三条线段的长,若a+b>c,则a,b,c必能组成三角形”,判断它的真假,若是真命题,不必证明;若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 分析:这显然是一个假命题,三条线段要组成三角形需同时满足a+b>c,a+c>b,b+c>a,三者缺一不可,故在举反例时要切中要害,即所取三条线段只满足a+b>c,而不满足a+c>b或b+c>a. 解:假命题.举反例不唯一,如取a=2,b=5,c=1,满足a+b>c,但a+c<b,即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命题是假命题. 三、反例藏身于图形中 例3 已知命题:两个三角形中,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判断这个命题的真假,若是真命题,不必证明;若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 分析:本题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举出反例. 解:假命题.反例:在△ABC和△ABD中,AB=AB,AD=AC,∠ABD=∠ABC,但△ABD和△ABC显然不全等,所以此命题是假命题.平行线中的折叠问题 在考查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时,常常与折叠联系在一起,寓静于动,动静结合.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以及折叠的性质.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例1 在图1所示的四种沿AB进行折叠的方法中,不能判断纸带两条边a,b互相平行的是( ) A.如图①,展开后测得∠1=∠2 B.如图②,展开后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