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目录 CONTENTS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三、小说与戏曲 四、科技 徽商会馆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第一章 1、农业的发展 甘薯 玉米 (1)明朝后期,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等引进和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农业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种植广泛;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材料: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他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古代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提供商品 【探究思考】结合所学思考作物品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影响: ①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②丰富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 ③推动经济作物种植和商品经济发展 ①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②美洲作物的传入。 出现手工工场 明朝后期南方 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 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时间地点 部门 实质 特征 【历史纵横】 17 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g sūn)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xiāo),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 蒋 以 化《 西 台 漫记》卷4 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的发展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 “日取分金为饔飧计”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工资 资本主义萌芽 变化: 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 (封建社会的作坊也有雇佣关系,但是,学徒对作坊主有人身依附关系。 而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是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劳动力是自由的。) 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③计日受值。 “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3、商业的发展 进入新的繁荣期 “无徽不成镇”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王家大院 ◎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 (1)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2)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如徽商和晋商。 整个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约6亿两,自16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的280年间,全世界白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在向中国流动。 ———刘军:《明清时期白银流入量分析》 商帮特点: 以地域为中心; 以血缘、乡缘、业缘为纽带; 以会馆为活动场所; 活动地域不断扩大; 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 资本雄厚; 拥有政府的特许经营权; 受儒家义利观影响。 3、商业的发展 进入新的繁荣期 清代当地地方志中的佛山镇、汉口镇 (1)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2)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如徽商和晋商。 (3)以经济功能为主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四大名镇 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 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 广东佛山镇(手工业) 江西景德镇(瓷器) 分布规律: 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