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0156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7次 大小:39311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8课,辛亥革命,课件,2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辛亥革命”概念 广义: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狭义:因首先发生的武昌起义是在1911年,即辛亥年,因此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一.清政府的自救之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内容 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1.清末新政(1901-1911年)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②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1)背景: 清末新政后,革命运动反而高涨 (2)历程: 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皇族内阁 (3)评价: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②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③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④立宪派三次请求速开国会,遭到拒绝。 ⑤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一.清政府的自救之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2.预备立宪(1906-1911年) 有利于政治近代化,但具有欺骗性,立宪派彻底失望转而支持革命。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陈天华 邹容 章炳麟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材料:20世纪初,不少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创办了一些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1)革命组织的成立: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以《民报》为机关报。 (2)革命纲领的提出: ①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影响: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2.革命组织的成立与纲领的提出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