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0887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作业(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09-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1次 大小:635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目标】 掌握重难点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突破易错点 民族平等与华夏认同;经济政策与民族关系 【课堂巩固·当堂练】 1.(山东德州市高三期中改编)两汉时期,较多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被封为侯爵,或在中央政府及地方政权中任职,他们有的长期居住在京城,有的定居在中原地区的各封地,与汉人杂处。上述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 A.汉朝统治手段的调整 B.民族平等政策的落实 C.民族交融方式的发展 D.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2.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中书上书称榷场的设立不是独利的贸易,而是要“南北往来但无猜阻”,具有绥怀远俗的意图。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榷场贸易 (  ) A.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 B.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事务 C.有效地控制了周边少数民族 D.推动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 3.元朝时,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曾两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游历,向西远及埃及、摩洛哥、索马里、莫桑比克,向东南抵达菲律宾、大洋洲等,所撰游记涉及国家和地区达220余个。旅行家、外交家列班·扫马从大都随商队出访波斯、亚美尼亚,先后会见罗马教皇及英国和法国等国国王。这表明中国在元朝时 (  ) A.航海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B.对外交往的范围空前扩大 C.国家统一扩大国际影响力 D.政府重视经济文化交流 【课后必刷·当日清】 1.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承认中华正统的前提下所建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本与中原汉族政权无大的区别。这一现象 (  ) A.体现了中华一体的政治观念 B.增强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实力 C.有利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出现 D.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2.清朝对少数民族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依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这一做法 (  ) A.不利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B.利于对少数民族的同化 C.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D.扩大了清朝的统治疆域 3.秦朝在征服岭南之后,置桂林、南海和象郡,同时采取移民戍边之策,征发北人约50万,并建立镇戍区,此即“五岭之戍”。“五岭之戍”的出现 (  )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统治 B.为秦征服岭南奠定了基础 C.说明秦朝实行移民屯田政策 D.维护了秦王朝北部的安全 4.(福建泉州市一模改编)唐太宗时期,境内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仅广州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以上。这些外国侨民可以享受“国民待遇”,可以自由生活、经商学习、参加科举考试等,还有不少外国侨民在中央或地方的官府中任职。这反映了唐朝 (  ) A.国家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B.经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C.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 D.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5.明初百年间,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从“四夷来朝”到“四夷来商”的演变,发展至明中期,统治者对“四夷”的认知,仍然沿袭“小、穷、弱”的观念。这一现象的出现 (  ) A.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 B.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C.反映传统认知落后发展潮流 D.吸引了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6.有学者认为,“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在该学者看来,中国古代政府推行的朝贡制度 (  ) A.以军事经济实力为后盾 B.是推行平等外交的体现 C.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效益 D.是羁縻政策的外交延续 7.[社会情境]某朝代建立之初,士绅或庶民的发型、服装依旧崇尚“胡俗”。开国君主乃下诏恢复固有传统,规定士绅百姓必须束发,官员戴乌纱帽,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