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第一次自主作业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一位考古学家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了一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和农业生产。这些文字为我们研究哪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 A. 传说中的炎黄时代B. 夏朝的二里头文化C. 商朝的社会生活D. 西周的分封制度 2.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语书》记载:“凡良吏,明法律令,事无不能也……恶吏,不明法律令,不知事。”;同期汉简《居延汉简》则有“乡官里吏,各擅其威”的记录。对比两则史料可推知( ) A. 秦汉基层治理均以严刑峻法为核心 B. 秦代重法治与汉代重人治的差异源于经济形态 C. 出土文献比传世文献更能反映真实历史 D. 秦汉基层吏治的变化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3. 考古学家在汉代“海昏侯”墓中发现了以下器物: ① 大量的黄金和铜钱 ② 一套完整的编钟、琴、瑟等乐器 ③ 一面孔子画像屏风,以及《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竹简 ④ 来自异域的玛瑙、琥珀等珠宝 一位学生据此得出结论:“海昏侯不仅是一位追求奢华生活的贵族,也是一位推崇儒家文化、注重精神享受,并且可能接触过对外贸易的统治者。”该学生的结论( ) A.完全错误,因为考古发现具有偶然性,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B.结论合理,因为他从不同类型的实物史料(经济、文化、生活、交流)中提取了多重信息,并进行综合论证。 C.结论片面,他只看到了贵族的生活,完全忽视了农民的苦难。 D.结论超前,汉代不可能有对外贸易,玛瑙琥珀一定是伪造的。 4.敦煌莫高窟第159窟《吐蕃赞普礼佛图》(中唐)中,赞普头戴唐代式样的“进贤冠”,身旁侍从穿汉式幞头;而同一窟的《五台山图》(晚唐)中,山西商人使用的“飞钱”票据与长安西市的“柜坊”场景被绘制于同一画面。这组图像史料最能说明( ) A. 唐朝民族交融仅存在于西北边疆 B. 中唐后经济重心南移已基本完成 C. 唐代社会呈现多元文化交融与经济创新 D. 敦煌艺术是研究唐代的唯一实物史料 5.材料:“中国人的发明使我们能够对整个世界进行探索和测绘,并毁灭了……穆斯林的帝国。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改变了欧洲,进而改变了世界。 ———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史实中,能最直接支撑其“改变了欧洲”这一论点的的是( ) A.郑和船队将中国的瓷器与茶叶运往东非 B.造纸术与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火药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战国时代军事变革 D.指南针广泛应用于明代中国的海上航行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此文发表的背景最可能是( ) A. 洋务运动兴起,“师夷长技”成为共识B 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科学思潮涌动 C. 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思想广泛传播D. 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7. 一位同学在历史剧《1919年的北京》中扮演一名学生,他最适合朗诵的台词是( )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我们要用革命推翻这腐朽的王朝!” B.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D.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8.材料一:1912年《申报》广告载:“本号新到法兰西进口洋纱,质地柔软,价格低廉,欢迎选购;另有改良旗袍,立领窄袖,适合日常穿着,特惠价银元8元。” 材料二:1913年《退想斋日记》(山西秀才刘大鹏)记:“吾乡僻陋,士为四民之首,今则变为四民之末……富者多捐官,贫者多辍读,而读书无用论渐起。” 结合所学,这两则材料最能反映辛亥革命后( ) A.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所有阶层 B. 社会生活变迁与思想观念转型的复杂性 C. 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