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5.2 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一课时) 2.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思想的作用及应用价值(难点)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合并同类项、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 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直接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等式的性质为: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本节结合方程的特点,继续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新课学习 思考下面的问题: 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2倍 前年购买计算机量 去年购买计算机量 2倍 今年购买计算机量 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计算机x台, 根据题意可知 x台 则去年购买计算机2x台, 2x台 今年购买计算机4x台. 2×2x=4x台 新课学习 因为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可以得到如下的关系: 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根据题意,列得方程 x+2x+4x=140. 把含有x的项合并同类项,得 7x=140. 系数化为1,得 x=20 各部分量的和=总量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因此,前年这所学校购买了20台电脑 新课学习 练一练:检验一下x =20是方程 x +2x + 4x =140的解. 将 x=20,代入x +2x + 4x =140的左边,则 左边 =20+2×20+4×20=140,右边=45,左边=右边 所以x=20 是原方程的解. 思考一下:上面解方程过程中“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 合并同类项的目的就是化简方程,它是一种恒等变形,可以使方程变得简单,并逐步使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 新课学习 例1:解下列方程: (1)2x- x=6-8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x=4 根据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得到的 x = m,就是方程的解(想一想为什么). 今后,检验环节通常可以省略. 根据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得到的x=m直接给出了x的值,因此x=m 就是方程的解. 新课学习 例1:解下列方程: (2)7x-2.5x+3x-1.5x=-15×4-6×3 合并同类项,得 6x=-78 系数化为1,得 x=-13 新课学习 例2:有一列数 1,-3,9,-27,81,-243,···,其中第 n 个数是 (-3)n-1 (n>1),如果这列数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那么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分析:从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观察,可发现这列数的排列规律:后面的数是它前面的数与-3的乘积. 设所求三个数中第1个数是x,则后两个数分别是-3x,9x. 由三个数的和是-1701,得 x-3x+9x=-1701. 合并同类项,得 7x=-1701. 新课学习 例2:有一列数 1,-3,9,-27,81,-243,···,其中第 n 个数是 (-3)n-1 (n>1),如果这列数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那么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系数化为1,得 x=-243 所以 -3x=729, 9x=-2187 答:这三个数是-243,729, -2187. 新课学习 总结一下:根据上面的例题,总结一下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1)合并同类项:把等号同侧的含未知数的项、 常数项分别合并,把方程转化为ax = b( a ≠ 0, a,b 为常数)的形式; (2)系数化为1:利用等式的性质 2,在方程两边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或乘未知数系数的倒数,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 1,得到x= . 新课学习 思考下面的问题: 把一批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若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若每人分4本,则缺25本. 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 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每人分3本,共分出3x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3x+20)本. 每人分4本,需要4x本,减去缺的25本,这批书共(4x-25)本.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