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课,张明同学回忆整理了以下关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片段记录,正确的组合是( ) ①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部落联盟。 ③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④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⑤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⑥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等为代表。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2.在国家考古博物馆龙文物特展上,展示了各具特色的关于龙的重要考古成果。其中有辽宁阜新茶海遗址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石堆龙,长江下游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四龙首玉镯,陕西南部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蚌形龙,山西陶寺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彩绘龙纹陶盘等。据此可知( ) A.“龙”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 B.华夏认同观念在周边民族产生 C.中华早期文明区域间联系密切 D.“龙”图腾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 3.同一历史史实会存在不同的史料记载,这些史料的观点甚至相反。关于夏朝启的继位,古书中同样有不同的记载,如启武力夺位说、禅让说、世袭说等,这说明( ) A.互相矛盾的记载掩盖历史的真实 B.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历史真相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4.某学者认为,甲骨卜辞可见商代政治制度,商王直辖的部落区域称谓内服,周边迫于武力威慑等臣服于商的区域称谓外服。而西周时期的大分封,则基于一种长远的战略规划,是为控制新征服的广大地区而采取的大战略。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周时期的大分封( ) A.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B.使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C.实现了对地方垂直管理 D.有利于强化地方治理 5.古书提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在周的前后不同时期,诸侯国的边界却从模糊变为清晰。比如西周时期各诸侯国间有大量的荒地作为缓冲区,边界较模糊;东周时期诸侯国间的界限渐清晰。出现此变化的根源是( ) A.大量荒地被开垦 B.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 6.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量在战争中逐步变少;民族交融;法家主张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已经设置郡、县进行地方管理。这些现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国家统一已大势所趋 B.家国同构已不合时宜 C.百家争鸣已蔚然成风 D.专制集权已悄然形成 7.“每一次制度的变革总是在前一制度暴露的弊端不适应新的历史使命的情况下去突破,同样,封建制随宗法制的瓦解走向崩溃也是如此……正是在这一规律、背景下,中国必须重新踏上依据新标准新规则进行制度建构的新征程。”春秋战国时期“重新建构”的本质是( ) A.从重井田制到重私有制 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C.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 D.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8.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郡县长官需定期向中央进行行政述职,类似今天的行政述职报告,当时的内容包括辖区人口变化、财政收入、治安状况等,事关郡县长官的职位升降,常有记载述职文书需要官文催督提交的情况;汉代同类行政述职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难以查到相关催督提交的信息记载。这从侧面说明( ) A.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B.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9.下面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史料,对其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烽火狼烟突至,传尚书令、侍中、常侍等御前急商军国事,初议,帝决发符,并诏相行之,相速传下,兵政速遣驰边,郡国支前,粮草在路 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