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8365

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教学设计+说课稿 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8039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4.2,数学,八年级,2024,人教,初中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4章第2节第1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及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全等三角形定义与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从知识逻辑来看,它是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开篇,为后续ASA、AAS、SSS等判定方法的学习搭建了“探究—归纳—应用”的思维框架;从实际价值来看,它是解决几何证明、实际测量等问题的核心工具,能帮助学生将几何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教材内容围绕“如何用更少条件判定三角形全等”展开,通过逐层探究“一个条件、两个条件能否判定全等”,自然引出“边角边(SAS)”基本事实,再通过反例辨析“边边角(SSA)”的局限性,最后结合典例与练习强化知识应用,逻辑清晰,循序渐进。 二、说学情 从已有基础来看,八年级学生已经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了其“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具备基本的几何识图能力和简单的推理意识,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从认知难点来看,学生容易混淆“夹角”与“对角”的概念,对“SSA不能判定全等”的逻辑合理性难以理解,同时几何证明过程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步骤不够完整,这些都是本节课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 从学习特点来看,初中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对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兴趣浓厚,因此教学中需借助直观体验、实例演示等方式,将抽象的几何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边及其夹角”条件的画图探究与例题解析,能够掌握“边角边(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基本事实,准确区分“SAS”与“SSA”,并能运用该判定方法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及相关边、角相等问题。 2、通过参与“探究—归纳—应用”的完整学习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能力,发展逻辑推理与几何语言规范表达能力,逐步掌握几何证明中“找条件—证全等—得结论”的思维与书写方法。 3、通过解决池塘测距、工件测量等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实用性与严谨性,激发几何学习兴趣,发展合作探究意识,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难点设定为: 重点:“边角边(SAS)”判定方法的理解与规范应用。 难点:“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辨析,以及几何证明中“找条件—证全等—得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书写。 四、说教法学法 为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具体教法与学法如下: 1.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结合情境教学法、演示法。通过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利用直尺、纸条等教具进行实物演示,结合多媒体展示反例与实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知识。 2.学法: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小组讨论、对比分析等活动,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实现“做中学、学中悟”,同时通过规范书写练习,提升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为确保教学活动有序高效开展,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总时长40分钟。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5分钟) 上课伊始,我会通过两个问题回顾旧知:“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在学生回答“三边、三角分别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且对应边、对应角相等”后,紧接着提出问题:“必须满足六个条件才能判定全等吗?能否用更少的条件简捷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以此引发学生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