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3×15=4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A A B D B A D C C A C D C B 1. D。解析:作坊区自身粮食作物生产加工痕迹弱,而炭化植物遗存存在,说明作坊的粮食需求难以通过自身生产满足,需依赖外部供应,故D项正确。材料明确罗兴遗址点为“作坊区”,且作坊区“粮食作物生产加工痕迹较弱”,说明手工业已有相对独立的活动区域,农业与手工业已出现分离,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作坊区的炭化植物遗存情况,未提及其他经营方式,更无法体现“日益兴盛”这一过程,B项推断过度。遗址中作坊区粮食生产加工痕迹弱,反证其不适合农业生产,C项与材料信息矛盾。 2.A。解析:“任子”制度的核心是依据血缘和身份授予官职。汉初延续这一制度,说明选官仍受“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政治观念影响,故A项正确。贵族特权阶层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并非汉初“逐步成型”,排除B项。“任子”制度只可推荐子孙为官,并非继承“官秩”(官吏的职位或依品级而定的俸禄),排除C项。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瓦解,该制度在汉初“依然深入人心”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A。解析:传统史书多将帝王塑造为“天命所归”“威严无上”的神圣形象,而材料中唐玄宗被描绘为有寻常人情感的个体,体现了帝王形象的“世俗化”。这种文学叙事有助于多角度认识唐玄宗,丰富历史解释,故A项正确。笔记小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完整还原历史真实”言过其实,排除B项。非官方记载也可能有利于了解历史真相,但不一定比正史更真实,排除C项。艺术加工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史料进行改变,但未必一定会消减其价值,排除D项。 4.B。解析:宋代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强调“修身齐家”“格物致知”,强调将道德修养与日常生活结合;材料中“四雅”所体现的“养性修身”“品格节操”等,正是儒家伦理在具体生活中的体现,故B项正确。“四雅”是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而非市民阶层的生活追求,排除A项。“文化世俗化”指文化向普通民众普及,而“四雅”是文人阶层的精英文化,与“世俗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描述了文人的“雅文化”,未提及“俗文化”,“雅俗并存”说法错误,排除D项。 5.D。解析:随着清代商品经济发展,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市场价值显著提升,成为农民换取货币、维持生计的重要资源。正因如此,“践踏”“捡拾落花”才会激化利益冲突,甚至导致“起衅致死”,故D项正确。但棉花的经济价值不是在清代才初步显现,排除A项。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并不能说明传统农业衰退,排除B项。材料与“城市经济职能”无关,排除C项。 6.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林则徐的建议中,第二条“追加罪名”、第四条“严惩失察行政人员”、第六条“加强惩治宣传”等条款均体现以刑罚手段震慑鸦片相关行为,突出了刑罚的威慑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鸦片生产、进口等源头环节,排除A项;“基层参与”和“宣传引导”均为单一辅助措施,并非核心,排除C、D项。 7.A。解析:刊物文章采用口语化表达,降低了理论传播的门槛,使普通民众(包括学生、工人)更容易理解接受,有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潜在受众,故A项正确。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1922年工人运动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革命领导权”的确立是在中共成立后的革命实践中逐步明确的,且刊物宣传更多是思想启蒙,而非直接“强化领导权”,排除B项。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题干中的部分信息时间早于1919年,无法体现顺应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排除C项。文学革命是以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诌议》和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等文章为标志,题干中,刊物使用口语化表达是文学革命的实践成果,而非“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