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8654

广西邕衡教育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调研测试历史试卷(PDF版,含解析)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4次 大小:36438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广西,联合,PDF,试卷,历史,测试
    广西2026届高三年级秋季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测试 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C D D C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B A B 【答案】B 【详解】:从仰韶文化(约前5000年)到龙山时代(约前2000年)的符号演变,完整呈现了文字从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成句文字的演进链条,为研究汉字起源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实物证据链,所以选B。考古发现的刻画符号和早期文字遗存(如半坡陶符、大汶口陶文等)属于文字萌芽阶段,尚不能构成“成熟文字”(如甲骨文体系)。成熟文字需具备系统性和可释读性,而材料中仅提到“部分可释读成句”,A项错误;材料仅呈现中国境内的文字遗存,未与其他文明(如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进行横向比较,无法得出“最古老”的结论。且楔形文字(约前3400年)早于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遗存(约前2500年),C项错误;早期国家形态的建立需要都城、礼制、阶级分化等综合证据(如二里头遗址),文字仅是文明要素之一。材料未提及其他国家形态特征,D项错误。 【答案】C 【详解】《管子·任法》强调“法”由君主制定,臣子执行,百姓遵守,体现了君主在法治中的核心地位。《荀子·君道》指出“法”不能自行运作,必须依靠“君子”(统治者)才能发挥作用,进一步强调了“人”(君主)在法治中的重要性。既强调“法”的作用(法治),又强调君主和君子在法治中的核心地位(人治),体现了二者的结合,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君权的制约,反而强调君主是“生法者”和“法之原”,即君主是法律的来源和核心,A项错误;“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对“法”与“人”关系的探讨,而非民主政治诉求,D项错误。 【答案】A 【详解】军镇体制是唐代边疆治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层级化的军事部署,既能有效防御外敌,又能灵活应对边疆战事,体现了治理模式的系统化和高效化。唐代边疆军镇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对边疆治理模式的改进和优化,符合题干描述,因此选A项。府兵制是唐代前期的重要兵制,但题干并未提到府兵制,且军镇体制与府兵制并非直接关联。府兵制在唐高宗时期已逐渐衰落,被募兵制取代,B项排除;军镇体制确实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但题干强调的是边疆治理的层级化和军事职能,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选项与题干主旨不完全契合;军镇体制的主要目的是军事防御和边疆稳定,虽然客观上可能促进民族交流,但题干并未体现“民族交融”的内容,D排除。 【答案】C 【详解】材料描述了南宋临安富商蓄养大量织工从事丝织业,并以高价出售丝绸,商人竞相购买海外舶来品,如明珠、大贝等奢侈品聚集于吴越地区。富豪炫耀财富,提到自己从贫困儒生变为富商后,一次宴会的花费就超过千缗。材料提到手工业(丝织业)发展,但未体现对传统经济结构(如小农经济)的冲击,A排除;材料提到海外贸易和商人阶层崛起,但“社会阶层流动”主要指身份变化(如科举、职业转变),而材料强调的是商人炫耀财富,未直接体现阶层流动,B排除;富商通过手工业和海外贸易积累巨额财富,奢侈消费,而“贫儒”与“豪右”的对比凸显贫富分化。这种资本集中和炫耀性消费易引发社会矛盾,符合南宋中后期社会现实,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传统观念崩溃”,且南宋理学兴盛,D排除。 【答案】D 【详解】材料未提及雇佣关系或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且“普遍”一词过于绝对,不符合明清时期仍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史实,A项排除。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仍是官方正统,早期启蒙思潮并未动摇其地位,而是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性发展(如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仍属儒家范畴),B项排除;“嬗变”指根本性转变,但明清社会主流观念仍是封建伦理(如理学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