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弘毅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过程性诊断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3*15=45分) 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2.西周时,修建了从镐京到洛邑的“周道”(又称“王道”)和通往四方各国的大路“周行”,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心、通达各地的公路交通网。“周道”“周行”的修建( ) A.便于中央有效统治地方 B.适应了集权制度的需要 C.壮大了各诸侯国的实力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3.李攸《宋朝事实》写道:“唐之亡,强分其地,国以十数”。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论说:“世言唐亡于藩镇。而中叶以降,其不遂并于吐蕃、回纥,灭于黄巢者,未必非藩镇之力……藩镇强唐弱,藩镇弱唐亡”。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对唐代藩镇的影响需要具体分析 B.藩镇导致唐朝的灭亡 C.作者提供了研究藩镇的一手史料 D.藩镇延续了唐朝统治 4.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 B.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成为主流 C.商业的经营环境相对比较宽松 D.遏制了政府部门的经济腐败 5.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实际上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自然经济已经趋于瓦解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情感上认同于儒家的人文主义,是对过去一种徒劳的、乡愁式的祈向而已;他们在理智上认同西方的科学价值,只是了解到其为当今的必然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近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 B.全盘西化理论逐渐盛行 C.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强大 D.西方近代思潮涌入中国 7.如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中国革命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 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B.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8.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会议确定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的战略任务,强调必须在年内准备好三万至四万干部,“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这次会议( ) A.开启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B.为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C.适应了解放战争发展新形势 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了准备 9.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建立国营商业机构,发展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贸易。同时,鼓励私营进出口商通过联营等方式组织起来,增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至1951年,各口岸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中,私营出口约占64.8%。这些做法( ) A.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利用外资增强市场活力 C.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作用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10.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比较表,对表格数据解读最准确的是( ) 年份 私营企业产值(亿元) 国有企业产值(亿元) 外资企业产值(亿元) 1998 2083 33621 17750 2000 5520 40554 23465 2002 12951 45179 32459 A.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C.经济建设在全面探索中前进 D.完善经济体制改革 11.11世纪前后,西欧封建领主们直接经营自营地,使用奴役劳动。13世纪后,封建主则更多地使用雇工耕种自营地。14世纪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