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1542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98572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5课,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管理
  • cover
(课件网)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世卿世禄制 选拔标准:血缘 奴隶主贵族垄断高官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军功爵制、荐举制 (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的需要。 (2)表现: 途径:荐举、军功 选拔标准:才能、军功 荐举(自荐) 毛遂自荐 荐举(他荐) 鲍叔牙举荐管仲 军功爵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史记 商君列传》 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是一种适合战时(临时)状态下的选官方式 思考:评价荐举功劳制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两汉:汉武帝察举制 (1)选拔权力:中央 (2)内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 ———《商君书·定分》 “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 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形成思想文化专制。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4、两汉:汉武帝察举制 (3)意义:选拔了大批人才,适应了汉武帝时 期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推动儒家 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保障了官员的 来源渠道。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 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 察举制流于形式———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 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品。 ———《通典·选举典》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察举制无法实施 5、魏晋南北朝: 220年魏王曹丕 九品中正制 设置中正官 品评行状 吏部授官 过程: 选拔权力:从世家大族控制到收归中央。 (设中正官) 选拔依据:家世、道德、才能并重→只看家世(定品) 消极:注重家世,形成门阀士族政治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6、隋唐: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1)背景: 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门阀垄断特权) ②中央政府的统治需要(削弱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③庶族地主的政治诉求(庶族地主势力加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庶族地主崛起及教育进步) (2)内容:我国古代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从隋朝(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打破门第限制,扩大选官范围,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 身(仪表气质);言(语言表达) 书(书法遒美);判(问题处理) 6、隋唐: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3)考试科目: (4)评价: 检索唐代科举制,为何百度会出现这样一条信息?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是一大进步,但唐代科举仍有很多不足,比如重门第、重出身、兼采名望、录取比例小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7、两宋:科举发展完善,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材料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