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2506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优秀教学课件 (2)(共31张PPT)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633012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9课,两宋,政治,军事,优秀,教学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 9 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赵匡胤 王安石 赵构 960年 1127年 1141年 两场改革: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宋辽和议———澶渊之盟 三次和议: 王安石变法 绍兴和议 靖康之变 偏安江南 宋夏和议———庆历和议 宋金和议———绍兴和议 一种国策:崇文抑武 两大危机: 军事危机 财政危机 北宋建国 1069年 南宋建立 军阀割据 积贫积弱 专制集权 富国强兵 南宋灭亡 1276年 时空坐标 五代十国中原王朝更替简表 政权 建立者 身份 后梁(907年)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923年)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936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947年)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951年) 郭威 邺都留守 北宋(960年) 赵匡胤 禁军统帅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方镇太重 武将势大 君弱臣强 边防危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割据政权和北方北汉, 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目的: (2)吸取唐后期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赵匡胤 赵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防弊之政 措施 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文官出任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 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 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四监司监控各州;州增设通判 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措施 (1)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稍夺其权(行政) 制其钱谷 (财政) 收其精兵 (军政)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守内镇外,定期换驻地(更戍法) 设诸路转运使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绝大部分上交朝廷 收权 如何解决“方镇太重”问题?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措施 二府 三司 ①行政: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③财政:三司(户部、度支、盐铁)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②军政:枢密院专掌军政,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宋代开创了台谏合一的监察制度,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2)分化事权: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如何解决“君弱臣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措施 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2)分化事权: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如何解决“君弱臣强”?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3、措施 如何解决“方镇太重”问题? (2)分化事权:分散地方机构权力 ①路: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分权 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地方进行监督 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二者共同签署文书,互相制约 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