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校联盟第一次学情检测 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渚文化晚期墓葬中,不同类型墓葬的差异显著,如下表所示。这种差异说明了良渚文化 () 类型 墓坑规格 随葬品情况 占墓葬总数比例 大型墓 长5米以上,宽3米以上 使用大型木棺,随葬品超百件,包括玉琮、玉璧等礼器,以及漆器、象牙器等奢侈品 约1% 中型墓 长3-5米,宽1-3米 有木棺,随葬品数十件,多为陶器、石器,少量玉器 约10% 小型墓 长2-3米,宽不足1米 无棺椁,多无随葬品,仅少数有1-2 约89%件简单陶器 A社会阶层分化显著 B.已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 C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D.具备成熟的礼乐制度 2.东汉末年,董卓擅权废立汉献帝,各地势力纷纷以“匡扶汉室”为名起兵讨董;袁绍欲立刘虞为帝,以“承继汉祚”彰显合法性;刘备始终以“中山靖王之后”自居,打着“兴复汉室”旗号建立蜀汉。这些现象说明了 () A复兴汉室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B.血缘正统是维系政权合法性的唯一纽带 C.地方势力借汉室名义争夺统治权 D.以汉为尊的国家认同具有强大延续性 3.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洛阳为荒土,至魏孝文帝迁都,复为帝都。此时城中胡商云集,胡饼、胡饭遍街叫卖;汉族士大夫亦喜着鲜卑帽、鲜卑靴,时人谓之“胡风盛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鲜卑族文化汉化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4.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载:“玄宗开元年间,长安盛行“马球之戏',上自皇子公卿,下至闾里少年,皆乐此不疲。球杖击鞠,奔腾驰逐,虽有跌扑之险,而争先竞胜,莫肯稍让。时人谓此戏“足以练骁勇,砺胆气,显英锐'。”这一现象反映了唐代 () A贵族文化垄断社会 B.尚武精神受到推崇 C.体育活动取代军事训练 D.民间娱乐形式单一 5.宋朝在地方行政中推行通判制度,其设置与职权因州府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为《宋史·职官志》中关于通判的部分记载: 州府类型通判 设置情况主要职权 大州、重要府设 1-2名通判与知 州共议政务,联署公文,监督财政收支 小州、民户少者可 不设通判 - 武官任知州者必 须设置通判参与军 事决策,负责粮草调度与账目核查 据此可知,宋朝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解决武将专权问题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平衡地方财政收支 6.《元史·百官志》载:“元世祖设行省,总揽一省之政,凡赋税征调、刑狱诉讼、农田水利、驿站往来,皆可裁决。然行省所掌军权,须禀命于枢密院;重要政务决策,须咨请中书省;官吏迁调,则由吏部铨选。”这一制度设计反映了元朝 A行省拥有独立的行政管辖权 B.中央对地方的节制与分权 C.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 D.中枢机构相互牵制 7.清代《潞河督运图》题记载:乾隆中期,“苏松地区(今江苏南部)织户云集,所需棉花,除本地所产外,多由山东、河南商贩车载船运,岁至数百万斤。闽粤商人亦携木棉(棉花)至沪上(上海),转销苏松。”此外,当地“农家用棉籽榨油,饼渣为肥,皆仰赖外来棉花余料”。这一现象反映了乾隆年间 () A.棉花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经济作物 B.长途贸易的主导者是地方官府 C.北方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于南方 D.苏松地区经济对外部资源依赖显著 8.1845-1852年,东南沿海主要通商口岸(广州、上海、厦门等)的洋货进口情况如下图所示(列强预期进口值与实际进口值对比,单位:万英镑);据英国驻华公使报告,“中国市场对洋货的吸纳远未达到预期,棉纺织品、铁器等滞销严重,甚至出现“囤货积压” A.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B.列强已放弃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中国近代工业取得初步发展 D.成为列强扩大侵华权益的借口 9.1862年,清廷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