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网) 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4.2.1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 Agenda 01 理解并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判定定理. 02 在探究“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03 通过学习以上内容,培养严谨的分析能力,体会几何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目标 复习回顾 已知△ABC≌△DEF,请你写出对应相等的边和角. A B C F D E AB=DE, BC=EF, AC=DF. ∠A=∠D, ∠B=∠E, ∠C=∠F. 对应相等的边: 对应相等的角: 思考1:满足这六个条件可以保证△ABC≌△DEF吗? 推进新课 思考2:三角形有六个基本元素(三条边和三个角),只给定其中的一个元素或两个元素,能够确定一个三角形吗? A B C 1.只给定一个元素: 4cm 4cm 45° 45° 不能确定 (1)一条边长为4cm; (2)一个角为45°. 4cm 4cm 5cm 2.只给定两个元素: 45° 4cm 45° 4cm 45° 60° 45° 60° (1)两条边长分别为4cm,5cm; (2)一条边长为4cm,一个角为45°; (3)两个角分别为45°,60°. 不能确定 还需增加什么条件才行呢? 1.如图,把圆规平放在桌面上,在圆规的两脚上各取一点A,C,自由转动其一个脚,△ABC的形状、大小随之改变. 这说明了什么?那么还需增加什么条件才可以确定△ABC呢? A C B α 2.如图,把两块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放在同一条直线l上,其中∠B,∠C已知,并记两块三角板斜边的交点为A. 其中一个三角板不动,另一个三角板沿着直线l分别向左、向右移动,△ABC的大小随之改变,这又说明了什么?那么还需增加什么条件才可以确定△ABC呢? l A B C 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至少需要知道3个元素. ① 三边 ② 三角 ③ 两边一角 ④ 两角一边 3个元素 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的条件能否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呢? 已知:如图,△ABC. 求作:△A'B'C',使A'B'=AB,∠B'=∠B,B'C'=BC. A B C (2)在B′M上截取B′A′=BA,在B′N上截取B′C′=BC; 作法: (3)连接A′C′. (1)如图,作∠MB′N=∠B; B′ M N A′ C′ 则△A'B'C' 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思考:将所作的△A′B′C′ 剪下来,放到△ABC 上,看看它们能否完全重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 由上可得如下的基本事实: A B C B′ M N A′ C′ B′ A′ C′ B A C 几何语言: 如图,在△ABC与△A'B'C'中: ∴△ABC≌△A′B′C′ . (SAS) AB=A'B', ∠A=∠A', AC=A'C',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 例1 已知:如图,AD∥CB,AD=CB. 求证:△ADC≌△CBA. A B C D 证明:∵AD∥CB,(已知) 在△ADC 和△CBA 中, AD = CB, (已知) ∠DAC =∠BCA,(已证) ∴ △ADC≌△CBA . (SAS) AC = CA,(公共边) ∴∠DAC =∠BCA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归纳: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步骤: ①“找”:从已知条件出发,找齐三角形全等的三个条件; ②“列”:列出要证明的是哪两个三角形; ③“排”: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排列好,并用大括号括起来; ④“得”:得出全等结论,并标明所用判定方法. 例2 如图,在池塘的岸边有 A,B 两点,难以直接量出 A,B 两点间的距离. 你能设计一种量出 A,B 两点之间距离的方案吗?说明你这样设计的理由. 分析:要计算的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目前无法直接测量,需要把A,B两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转换,间接进行求解. 如果能够证明△ABC≌△A'B'C',就可以得出A'B'=AB. 解 方案:在岸上取可以直接到达点 A,B 的一点 C,连接 AC 并延长到点 A′,使A′C = AC;连接 BC 并延长到点 B′,使 B′C = BC. 连接A′B′,量出 A′B′ 的长,就得到 A,B 两点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