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4152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

日期:2025-09-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191363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6课,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情境目标 一、战国七雄 二、商鞅变法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学习目录 壹:通过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并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重要战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贰: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叁: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秦国都江堰修建的功能和意义,从中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战国七雄 壹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 何谓战国? 战国时期:一般指的是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东周 春秋 战国 因西汉刘向整理《战国策》而得名 前770年 前476年 前475年 前221年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情境探究一:战国七雄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 思考:这些变化反映出战国怎样的权力特点? 权力下移,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夺权。 春秋后期的诸侯国 战国初期的诸侯国 对比地图,思考: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一: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秦、楚疆域进一步扩大。 变化二: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变化三: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情境探究一:战国七雄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 你能把以下国家正确填入图中空白处么? 1 2 3 4 5 6 7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口 诀 情境探究一:战国七雄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 自主学习,阅读P33-34课本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性质 特点 著名战役 影响 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 目的:拓展疆域 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给社会造成巨大破坏。 面对强大的诸侯国和频繁的兼并战争,各诸侯王要怎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别国消灭? 商鞅变法 贰 情境探究二:商鞅变法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成效最大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相继展开变法运动? 目的: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阅读课本及相关史事,说一说各国变法的状况 情境探究二:商鞅变法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秦孝公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求贤令》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出生于卫国,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故称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变法的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情境探究二:商鞅变法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 影响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1.鼓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稳定社会秩序 以法令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提高劳动积极性,经济发展 方便税收和商贸 有利于军事强兵 加强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