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6041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综合评价卷(含答案)

日期:2025-09-2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2次 大小:2500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分立,答案,评价,综合,交融
  • cover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评价卷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招揽各种人才,这些措施可概括为( ) A.曹操对外开疆拓土的措施 B.曹操强化统一思想的措施 C.曹操统一全国经济的措施 D.曹操为取得割据优势地位的措施 2.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此可知( ) 《魏书·武帝纪》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资治通鉴》 (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A.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 B.疾疫暴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 C.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 D.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 3.“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此诗为李白所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中的“二龙”实际指的是( ) A.周瑜军队与曹操军队 B.刘备军队与曹操军队 C.孙权军队与曹操军队 D.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 4.下图是李老师设计的某节课的教学环节,据此判断本节课的标题是( ) 前奏曲———权谋势的较量 进行曲———曹刘孙的博弈 奏鸣曲———魏蜀吴的竞赛 A.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北方各族内迁 D.宗室诸王争权夺利 5.小历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画了下面思维导图,其中“ ”处最适合填( ) A.对外开放,发展经济 B.统一思想,巩固政权 C.开发边疆,增进团结 D.扩充实力,统一全国 6.“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由此可知,三国时期( ) A.中原农业生产恢复 B.民族交融逐渐增强 C.政权对峙局面形成 D.三国存在经济交往 7.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魏国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与之相似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东晋 8.下图是出土的西晋青瓷灯,造型新颖别致,釉色晶莹纯净。通过它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古代青瓷制作在西晋时达到较高水平 B.西晋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清明 C.西晋实行分封诸王,导致了王朝短命 D.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9.下图是西晋朝廷给鲜卑首领封爵的印信。由此可以印证当时( ) “晋鲜卑归义侯”印 A.北方各族不断内迁 B.南北政权对峙形成 C.西晋朝廷腐败无能 D.八王之乱动摇统治 10.下图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北方各族内迁形势,这一历史现象有助于( ) A.匈奴建立政权 B.鲜卑统一北方 C.江南经济开发 D.北方民族交融 11.司马迁在《史记》中进行各地区的经济比较时,曾经有“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的话;而《三国志》记载,“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材料中反映的变化说明(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江南气候条件优越 C.江南地区劳动力充足 D.江南生产技术先进 12.下列成语典故出自淝水之战的是( ) A.纸上谈兵 B.风声鹤唳C.破釜沉舟 D.闻鸡起舞 13.有学者说:“鲜卑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广大地区内的民族关系,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与先进文化问题。”鲜卑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是( ) A.北魏设立六个军镇 B.苻坚发动淝水之战 C.孝文帝进行改革 D.灭掉北齐重归统一 14.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南北朝对峙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强调( )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15.“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曰: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下列哪本著作也体现类似思想( ) A.《伤寒杂病论》 B.《大明历》C.《齐民要术》 D.《史记》 16.某学生在阅读文献《魏晋南北朝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