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其一生贯穿了晚清至民初的社会变革,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思想家。自幼聪颖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慕名拜访康有为,康有向他讲解变法救国的道理。梁启超听完拜康有为做老师,后来成为维新运动的骨干。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第6课 戊戌变法 2025秋部编版八上历史第二单元第六课@历史道法教学漫谈 壹 公车联名,初试锋芒 2025秋部编版八上历史 第二单元第六课 公车联名,初试锋芒 譬犹有千岁老屋,瓦埂毁坏,梁栋崩折,将就倾圮。而室中之人,乃或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见… 而补苴弥缝,蝼蚁缘柱,未知是时之颠压而死者,可爱乎不可爱乎? 解读梁启超文章中“千年老屋”“修补人”分别指的是? 他比喻当时的中国就像一栋千年老破屋;修补人比如洋务派在学习他人的技术,并未真正改变此时的中国。 梁启超认为如何才能救中国呢? 在梁启超看来,洋务派‘学习技术’就是在‘修补’这栋破房子,而他们维新派要做的‘制度变革’,是彻底推倒重建一栋西方那样的坚固新房。 维新派也被称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是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为代表,主张通过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派别。 公车联名,初试锋芒 观说到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运动。一些同志从发展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争取独立和谋求社会进步的根本道路出发,认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因而也就产生了资产阶级。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结合所学及材料,总结戊戌变法的原因? 经济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政治原因:甲午战败签《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思想原因:维新思想兴起传播 公车联名,初试锋芒 乙未和议成,代表广东公车百九十人,上书陈时局。既而南海先生联公车三千人,上书请变法,余亦从其后奔走焉。 ———《三十自述》(1902年)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我作为代表之一,联同一百九十名广东举人,向朝廷上书陈述当时危急的局势。不久之后,我的老师康有为(南海先生)联合了十八省共约三千名举人,再次上书朝廷,恳请变法。我也跟随在他身后,为促成此事而奔走效力。 公车上书封面 公车上书运动的领袖是谁?他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公车: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康有为与梁启超 拒和: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迁都定天下之本; 变法:变法成天下之治。 公车联名,初试锋芒 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南海先生上书痛陈国是,请变法。盖彼时之主张变法者,固无一不导源于南海也。其言‘变法’,皆请从改革制度始。而‘公车上书’实为清朝二百余年未有之大举,士民之政治运动,自此始矣。 ———《清代学术概论》(1920年) 梁启超如何评价公车上书?你同意吗? 梁启超对“公车上书”历史意义的极高评价,认为这是清王朝建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大事。指出“公车上书”标志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和民众联合参与政治运动的开端。 我同意梁启超先生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