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亚非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发展历程 16-18世纪 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20世纪上半期 20世纪中后期 新航路开辟后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一战后 二战后 早期殖民掠夺 沦为殖民地和掠夺对象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印度民族大起义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埃及华夫脱运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促使了亚非拉人民的觉醒。战后,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种意识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行动,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结合“三角贸易”活动,学习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具体过程;结合新航路开辟,学习拉丁美洲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链接中华民族取得独立的主要过程和事件。(时空观念) 2.通过文字、图片资料,探寻“万隆精神”的产生及影响,加深对“万隆精神”的认识。(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通过学习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强大阻碍,逐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家国情怀) 万隆会议 01 概念解析:第三世界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除了南非,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1974年,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的谈话) 美、苏 第一世界 (国家) 欧洲、 日、澳、加 第二世界 (国家) 第三世界 (国家) 亚、非、拉国家 (“发展中国家”) 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水平上看,它们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正在奋起,正在发展,所以也称作“发展中国家”。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万隆会议 1.背景: 一、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背景 (1)结合二战前后亚非地图,分析二战后亚非国家有何新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亚非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材料: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严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促使了亚非拉人民的觉醒。战后,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种意识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行动,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2)结合教材回答,独立后的亚非国家遇到哪些共同问题? ①国内: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问题; ②国际:面临不愿卷入美苏两大国争端的问题。 二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削弱,无力维持殖民统治 二战使亚非国家民族意识觉醒 2.概况: 巩固政权、发展经济 1955年4月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万隆会议现场 时间 地点 与会国目的 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 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 从参与国可以看出该会议有何特点? 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 3.内容: 《万隆会议十项原则》 ①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②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④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 ⑤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 ⑥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⑦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⑧按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