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能力提优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我国已经发现了许多古人类遗址。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下列表述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有 ( )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如果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北京地区”“距今约3万年”“掌握磨制技术”“懂得人工取火”等词语,出现的结果应该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4.1930年,考古人员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掘出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见下图)。这表明山顶洞人 ( ) A.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B.已开始栽培粟和黍 C.已经具有审美观念 D.已会制作乐器骨哨 5.某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6.历史课堂上,老师在讲解我国一处早期人类遗址时,展示了下面两幅文物图片。据此判断,该遗址最有可能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河姆渡遗址 7.下图中的文物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工具。据此推测,此工具可用于 ( ) A.制陶 B.耕种 C.纺织 D.取火 8.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房屋建筑样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条件不同 B.生活习惯不同 C.生产工具不同 D.劳动技术不同 9.韩非在描述远古社会的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种环境决定了远古居民的早期社会形态是 ( ) A.制造工具,发展生产 B.永居山洞,躲避虫蛇 C.原始群居,共同生存 D.发明弓箭,追逐野兽 10.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年,处于我国的父系氏族时期。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考古学家发现,有的墓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件,但有的墓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 A.个人对随葬品的爱好不同 B.各地的风俗不一样 C.家里收藏的玉器多少不一样 D.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11.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 ( ) A.农业的起源 B.手工业的兴起 C.商业的发展 D.畜牧业的繁荣 12.众多成语中蕴藏着我国古代有关人类起源和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伏羲画卦”“神农尝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这些神话与传说 ( ) A.能够真实地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 B.反映了中华文明进入了农耕时代 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 D.是了解远古社会发展的可靠史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分布较为密集。 ———摘编自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摘编自班固《白虎通》 (1)从材料一来看,我国早期人类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京人和我国最早的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共同之处 (8分) (3)材料二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 (6分)从哪些原始居民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6分)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良渚文化时期(公元前3300—前2300年),稻作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稻田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