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布衣天子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孟森《明史讲义》 “开局一个碗”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 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逐渐统一江南。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对外关系与边疆管理 三、明朝覆亡与清军入关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了解明代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宰相 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 元朝行政制度 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明太祖实录》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胡惟庸传》 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横专权 历史原因:皇权与相权的基本矛盾 现实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皇权不稳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强化君主专制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宰相 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问题:政务繁多,效率低下; 皇帝独断,易造成决策失误。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设内阁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 特不居丞相名尔。 ———《明史》 内阁首辅是宰相吗? 探究: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上)》 (唐)中书省有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不起草。在这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发下,但舍人仍可第二次第三次退回。 ———吴晗《皇权、绅权与相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不同 权力地位 制度赋予 法定国家行政机构 皇帝授予 侍从秘书顾问机构 任免 皇帝与大臣商议 皇帝直接任命 职权 总揽政务,参与决策 咨询顾问,无决策权 对君权影响 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不能制约君权 内阁性质: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咨询机构。 内阁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3.宦官专权 互相制约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专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 ———《明史》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归纳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