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一、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铁器牛耕的推广与各国变法运动之间的联系,理解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认识商鞅变法确立的新制度对奴隶制旧秩序的取代,理解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 时空观念 能够在《战国形势图》上准确识别“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都城及桂陵、马陵、长平等重大战役的地点。 形成对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的基本时间框架概念。 史料实证 运用《战国策》文本、商鞅方升、战国铜壶纹饰、都江堰工程等图文史料,实证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历史解释 解释战国时期战争性质从“争霸”到“兼并”的转变及其深远影响。 分析商鞅变法各项措施的历史作用,并解释其成功的原因。 家国情怀 感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人民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体会变法革新、励精图强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培养改革创新意识和家国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战国七雄的地理格局与兼并战争的残酷性及影响。 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对秦国富国强兵的巨大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设计及其历史价值。 难点: 理解各国变法运动,特别是商鞅变法,是如何促进社会形态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 辩证地看待战国时期,既是战争频繁的乱世,也是社会充满活力、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约5分钟) 【材料呈现】 大幅高清特写《战国策》竹简或古籍封面图片。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的高清展开图,图中人物、舟船、攻城的细节清晰可见。教师用激光笔圈出“攻城”、“水战”、“犒赏”等具体场景。 【教师提问】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屏幕上的两样东西。这本书的名字,和这个铜壶上最密集、最动感的画面,共同告诉我们战国时代一个最核心的关键词是什么?(稍作停顿)再看仔细些,除了战争,壶上还有‘采桑’、‘射礼’、‘宴饮’的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个时代是只有刀光剑影吗?” 【学生回答】 (预期回答1):关键词是“战争”。 (预期回答2):不是只有战争,还有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 (教师可引导):所以,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引导出“复杂”、“多变”等词) 【教师强调】 “大家说得非常好!‘战’是其名,是其表,是其最突出的特征。但一个社会的全貌远不止于此。战争的背后,是各国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深刻变革。今天,我们就将化身历史侦探,透过战争的硝烟,去探寻战国时期社会各个层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二) 新课讲授 1. 战国七雄与兼并战争 【材料呈现】 视频动画:演示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变化。 【教师提问】 “请观看演变过程,‘战国七雄’是由哪两个重大事件催生出来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预期回答):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 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 【材料呈现】 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 “指出战国七雄的位置,说出秦、赵两国都城。指出修筑长城的诸侯国,并说出修筑的目的。” 【学生回答】 (预期回答):“秦-咸阳”“赵-邯郸” 齐、楚、燕、赵、魏、秦。主要为了军事防御,抵御外敌(如游牧民族或其他诸侯国)的入侵,同时也有助于控制边境贸易、巩固疆域和展示国力。 【材料呈现】 文字材料:孟子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长平之战相关史实(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双方主力在长平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白起指挥秦军一举全歼赵括所统率的赵军主力40余万人,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加速了日后秦统一中国的进程)和场景 【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