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1723

第6课戊戌变法 课件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623242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6课,戊戌变法,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救亡图存 列强入侵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 封建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 1840 1856 1870 1894 1898 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哪个阶级来挽救中国,怎样探索? 只学技术 未学制度 谋求制度变革 第六课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wù xū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 1、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 材料二:1863—1894年间,中国民办企业总数共计119家,投资额680万元,而1895—1898年里,新增企业数就达74家,投资总额更是达到了1432万元。 ③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 壹 时间 原因 人物 内容 结果 影响 公车上书 1895年春 民族危机加深(根本) 《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直接)。 康有为、梁启超等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未能上达光绪帝,上书失败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 一词源于汉代。当时朝廷用公家车马接送进京应试的举人,后来 “公车” 便成为举人的代称。此次请愿由各省举人发起,故史称 “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 壹 2、序幕: 维新派,又称资产阶级维新派,是19世纪90年代中国主张变法维新的政治派别,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 维新派的 “维新” 本质是渐进的改良,其核心诉求是在保留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以实现救亡图存。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国家的早期现代化。 维 新 派 wéi xīn pài 【释义】 (1)组织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戊戌变法 壹 3、发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有哪些? 天津 《国闻报》 上海 《时务报》 戊戌变法 壹 3、发展: (1)组织学会 (2)创办报刊 核心思想: 学习西方制度 变法图强 影响: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背景: ①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7年11月,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1898年3月,双方签订《胶澳租借条约》,胶州湾及周边被德国强租99年,允许其建立殖民统治。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效仿。 戊戌变法 壹 ②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救国。 ③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开始标志: 戊戌变法 壹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国是”则指国家的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4、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壹 4、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内容: 类别 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促进思想解放和新式人才培养 旧官僚 旧读书人 八旗兵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4.失败: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 壹 4.失败:戊戌政变 原因: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时间: 过程: 1898年9月21日 谭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