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2001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

日期:2025-10-0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32343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 cover
(课件网) 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农为本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据《周礼》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右侧,王宫左侧是宗庙。这幅图是明朝建立的社稷坛,位于北京中山公园内。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历史纵横 成熟的青铜文明 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 春秋战国,奠基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春秋战国时期,(特征)社会出现大变革。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史料阅读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①礼乐制含义: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②礼乐制目的: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派别 人物 思想主张 道家 庄子 齐物论、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儒家 孟子 仁政、性善论、浩然正气 荀子 礼法并施、性恶论、天行有常 法家 韩非子 依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兵家 孙膑 《孙膑兵法》 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然而,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贵州修文阳明洞 阳明洞位于贵州修文的栖霞山上,王守仁曾居住于此。王守仁号“阳明子”",被尊称为“阳明先生”。 历史纵横 陆王心学 南宋时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