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通过了解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02 01 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结合《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说出武昌起义的过程以及胜利后革命发展的形势,认识武昌起义的首义之功。 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史事,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03 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04 史料实证 梳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的史事,了解新旧势力的斗争,认识民主革命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历史解释 1、背景 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下令将已准交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转而向外国银行借款修路。随后,又命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大臣强行接收广东、四川、湖南、湖北铁路公司。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损害了民间利益,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同志会简章 2、概况 ◎湖北新军军官合影(1906年) .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下令创立新式陆军,史称“新军”。原计划成立36镇,但直至清朝灭亡只建立了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其中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实力最强,势力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其他各地新军中只有湖北新军初具规模。 湖北新军中大量军官曾官费留学日本,因而遍布革命党人。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本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的湖北新军,后来反而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领导机构 主要力量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10月9日,起义计划泄露,起义领导机关遭到破坏 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3、过程 ◎武昌起义形势图 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相关史事 武昌起义是在领导机关遭到破坏后,由革命士兵按照原计划自发举行的。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便请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革命党人只得用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3、过程 ◎起义官兵在湖北军政府大门前合影 黎元洪作为清朝的旧官僚,却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不彻底性。 4、发展 ◎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形势图 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xīn hài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狭义: 广义: 特指武昌起义。 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包括民主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政治纲领的制定、历次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等一系列历史事件。 1、中华民国建立 1911年12月下旬,孙中山自海外归来 相关史事 武昌起义发生时,孙中山正在美国向华侨募款,筹措革命经费。得到这一消息后,他立即绕道英、法,争取国际支持。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抵达上海。1912年1月1日下午,孙中山自上海乘火车抵达南京,长江江面的军舰鸣礼炮21响。当晚,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上午,上海各界人士在沪宁铁路 上海站欢送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留影 1、中华民国建立 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1年12月29日上午10 时,17省45位代表齐集南京,举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临时大总统选举会,每省一票,17省共17票。结果是孙中山16票,黄兴1票,黎元洪0票。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中华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