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9世纪60年代以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洋务运动几乎与当时中国出现的边疆危机相始终。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马关条约》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行动起来。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很快失败。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遭到列强和清政府联合绞杀。《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反抗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展现了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单元导言 2025年八上历史新教材·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1861年 洋务运动 1883年 中法战争 1885年 台湾行省 1895年 《马关条约》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进入京津;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884年 新疆行省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 新课导入 2025年八上历史新教材·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19世纪末,侵入山东冠县的外国教会势力,强行在梨园屯公共土地上建教堂,引起当地村民强烈不满。村民请来威县的梅花拳拳师支援,共同反抗教会压迫。在斗争中,他们打出“义和拳” 的名号,于1898年10月在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义和团是个怎样的组织?它的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威县义和拳议事厅旧址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标准】了解戊成变法的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2025年八上历史新教材·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7课 义和团运动 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义和团运动 二、抗击八国联军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通过学习相关史实,了解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概况;运用辩证思维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3.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目 录 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背景) 的背景 ①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组织发展而来,主要成员是农民。 ②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加之华北地区干旱严重,这些组织逐渐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义和团的主要成员是贫苦农民,也有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义和团战士多头裹红巾、腰扎红带,手执大刀长矛。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 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习武组织 广泛性反帝斗争组织 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原因:清政府对义和团时“剿”时“抚”,客观上有利于义和团的发展。 政策 镇压剿杀→清政府招抚义和团,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义和团运动初期,山东冠县、平原县义和拳与清朝官兵都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冲突和战斗。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秩序,对义和团采取剿杀政策。 皇太后…召集各大臣,密议团匪乱事…决计不将义和团剿除。 …如与以上等军械,好为操演,即可成为有用劲旅,以之抵御洋人,颇为有用。———《拳乱纪闻》 变化原因: 清政府想利用义和团,抵抗列强 1898年后,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义和拳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口号改为"扶清灭洋"。 ·问题一: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为何会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