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聚焦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期的思想繁荣,上承春秋社会变革,下启秦汉思想整合,是理解古代社会与思想互动的关键。以“社会变革催生思想繁荣”为隐性线索,从多维度展开:先述老子、孔子的思想及成就,奠定百家争鸣的基础;再以“百家争鸣”为核心,呈现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最后阐释这一局面的意义,体现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诸子典故兴趣浓,但难理解思想与社会的关联。教学需用地图、典籍节选等素材,通过小组合作将抽象思想具象化。同时,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无为而治”“仁政”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且对思想文化繁荣与社会变革的因果关系分析能力不足。教学中也需借助史料、图片等具象化素材,通过小组合作、情境讨论等方式降低理解难度。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制作人物名片,简述老子、孔子的生平,了解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提升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唯物史观) 3.通过领略古人卓越政治智慧,感受中国文化一脉相传,体会以“天下兴”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树立赓续传统、复兴民族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老子、孔子的思想主张及成就,诸子思想。 五、教学难点 理解社会变革催生思想争鸣、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史料实证法、对比学习法、表格法。 七、学习方法 材料分析、观察分析、分组合作、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同学们,在春秋战国这个动荡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7课《百家争鸣》,探寻其中的奥秘。 思考问题,步入本课学习。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老子和《道德经》 (一)老子简介 【提问】出示老子信息表格,阅读教材,找出老子所属学派、思想主张及经典著作的相关信息? 【拓展】“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回答】①姓名:姓李,名耳,字聃。②籍贯:春秋后期楚国人。③工作经历: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④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⑤代表著作:《道德经》。 通过表格梳理信息,培养学生提取教材关键信息的能力。 (二)老子的思想主张 【引导】出示《道德经》《老子》节选和图片,结合材料尝试归纳老子的思想主张? 【引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无为是不是等于不作为呢?学生探究后得出结论:“无为”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指不妄为,凡是顺其自然,且不加以不必要的干预。 【回答】①核心思想—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所以人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这是一种朴素唯物论。②哲学思想—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