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42879

第8课 中国同盟会(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2594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课堂,8课,中国,同盟会,教案,无忧
  • cover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开篇,承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聚焦民主革命从分散到统一的关键节点。教材以孙中山革命活动为主线,先述其思想转变历程,凸显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必然性;再详述兴中会到同盟会的发展,强调同盟会作为首个全国性革命政党的里程碑意义,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及三民主义的内涵,明确革命指导思想;最后列举萍浏醴起义等武装斗争,展现革命实践的曲折。教材将思想演进、组织发展与武装斗争相结合,既呈现历史事件脉络,又渗透革命精神传承,为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意义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甲午战争等近代屈辱史,对民族危机有初步认知,易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但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政党运作等概念较陌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三民主义等理论内容需具象化讲解。学生对孙中山等历史人物有零散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且对同盟会历史作用等深层问题理解不足。此外,学生兴趣点多集中于历史故事,对理论分析兴趣较低,教学中需结合史料故事化处理,平衡趣味性与知识性,引导其从历史发展角度认识革命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明确兴中会等早期团体及同盟会成立的时空要素,梳理从分散团体到统一政党的脉络。通过《民报》等资料分析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形成历史观点的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体会孙中山等革命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感悟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命运担当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使命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志向。(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三民主义的内容。 五、教学难点 理解孙中山思想的转变;分析中国同盟会成立及三民主义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问题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分组合作、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提问】出示孙中山的图片,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被称为“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跨越党派成为政治偶像,他是谁? 【导入】孙中山如何推动民主革命发展,中国同盟会又是如何成立的?接下来我们一同进入第8课《中国同盟会》 【回答】孙中山。 通过提问和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快速聚焦本课核心人物孙中山,引出本课。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一)了解孙中山 【引导】出示视频,请学生观看视频,并且随着课件的提示一同来了解孙中山。 【提问】你们还知道关于孙中山的哪些事迹? 【回答】①出生在广东翠亨村,一个衰落的农村家庭;②9岁入村私熟读书接受传统教育;③13岁前去夏威夷,接受西式教育;④17岁归国在香港学医,此时认为大清尚可救。 【回答】少年时代特别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自诩“洪秀全第二”。 通过视频和提问,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孙中山早年经历,为理解其思想转变奠定基础。 思想转变 【提问】出示两则文字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