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 一 单 元 导 言 篇 部 分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第9课 辛亥革命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感受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第 一 单 元 导 言 篇 部 分 单元内容概述: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在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团体不断涌现。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国同盟会,负责领导各地的革命活动。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但是,革命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他上台后,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3年 二次革命爆发 1915年 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 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爆发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 ·他是跨越党派的政治偶像; ·国家需要行动,他便行动于最前方; ·民族需要思想,他便思考在最远处; ·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以及继承者称其为“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 核心素养目标 01 明确兴中会等早期团体及同盟会成立的时空要素,梳理从分散团体到统一政党的脉络。通过《民报》等资料,分析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02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形成历史观点的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03 体会孙中山等革命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感悟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命运担当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使命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志向 。(家国情怀) 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了解孙中山: 1.了解孙中山: 01 02 03 04 1岁 出生在广东翠亨村,一个衰落的农村家庭 入村私熟读书接受传统教育 农民家庭 初入学堂 9岁 13岁 新式教育 前去夏威夷,接受西式教育 香港学医 归国在香港学医,此时认为大清尚可救 17岁 少年时代特别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自诩“洪秀全第二” 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2.思想转变: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恶。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一:孙中山为清政府一个提督的家治病。他看见一批衣衫褴褛的犯人正要被处决,他们的身上拴着铁链,都在凄惨地喊冤,几个刽子手站在一边准备行刑。孙中山问一个官员,他们都审问了没有?为什么喊冤?“这些人还用得着审问,再杀几个也不多!”孙中山不忍再看下去…… 第一次转变:医人→医国 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甲午战争 1894年,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思考: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什么思想?结果如何? 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找大佬 求支持 李鸿章未给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