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核心素养目标 01 通过阅读教材制作人物名片,简述老子、孔子的生平,了解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提升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02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唯物史观) 03 通过领略古人卓越政治智慧,感受中国文化一脉相传,体会以“天下兴”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树立赓续传统、复兴民族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壹·老子与《道德经》 1.老子简介: 阅读教材,找出老子所属学派、思想主张及经典著作的相关信息? 老子 姓名 籍贯 工作经历 历史地位 代表著作 姓李,名耳,字聃(dān) 春秋后期楚国人 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 “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壹·老子与《道德经》 2.老子的思想主张: ①核心思想———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所以人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这是一种朴素唯物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塞翁失马 失马 (祸) 得马 (福) 摔伤 (祸) 幸存 (福)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②哲学思想———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互相转化,这是一种朴素辩证法。 壹·老子与《道德经》 2.老子的思想主张: 人法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驾驭和征服天下间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③处世之道———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译文:我无为,人民就能自然受到教化;我好静,人民就能自然品行端正; ④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无为=不作为? “无为”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指不妄为,凡是顺其自然,且不加以不必要的干预。 壹·老子与《道德经》 3.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书影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贰·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简介: 孔子(春秋·鲁国) 《论语》 姓名 籍贯 经历 历史地位 代表著作 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 学者———从政———周游列国———回乡办学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弟子编订) 孔子晚年时十分喜欢研读《易》。当时书籍主要写在竹简上,再用牛皮绳将这些竹简按顺序编连起来。《易》深奥难懂,为了深入学习这部书,孔子把《易》翻阅了许多遍,甚至编连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了好几次、不断换上新的再读。即便这样孔子还说逊地说:“如果我能再多活几年,应该就可以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