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7课 (1)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春秋战国大事记 BC679年 齐桓公称霸 BC535年 老子出游鲁国 BC606年 楚庄王问鼎中原 BC497年 孔子开始周游列国 BC468年 墨子出生 B770年 东周开始 BC475年 进入战国时期 BC372年 孟子出生 BC369年 庄子出生 BC359年 商鞅变法开始 BC353年 桂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 BC313年 荀子出生 BC281年 韩非子出生 BC260年 长平之战 BC256年 秦国灭周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 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 经济:大发展 政治:王室衰微 军事:诸侯争霸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与经济的反映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为虚指,形容学派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 “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争论焦点:如何治理社会。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如何建立这样的社会秩序 老子 孔子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老子和《道德经》 基本概况 (1)时期: 春秋晚期 (2)地区: 楚国 (3)地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像 材料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现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为周朝 “守藏室之史”。老子研究道德学问,其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便离开周都。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请他著书,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后离去,无人知其下落。 材料2: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史记》 思想主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 2.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失马 (祸) 得马 (福) 摔伤 (祸) 幸存 (福) 思想主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4.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退之道,不争而胜 。 道之柔,弱之胜强 。 ———《道德经》 3.在处世上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道德经》书影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 经历 姓名 籍贯 年后曾在鲁国从政,后周游列国;晚年收徒办学 儒家学派创始人 地位 著名的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