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48415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复习论述题范文【提纲】

日期:2025-09-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63次 大小:445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复习,论述,范文
  • cover
7上历史论述题范文(每课至少1篇)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1.题目/观点: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1课) 论述:元谋人制作粗糙石器,开启有意识的劳动,这让前肢得到初步锻炼,为肢体分化奠定基础。北京人用石块、兽骨等制成砍砸器、尖状器等工具,群体协作狩猎采集,劳动中语言交流增多,促进大脑发育;火的使用则因熟食缩短消化时间,为脑部进化提供能量,这些都是劳动推动生理与智力发展的体现。山顶洞人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制作骨器,人工取火、缝制衣服等劳动技能的提升,让他们更适应环境,爱美意识和丧葬行为的出现,更是劳动催生精神文明的明证。 综上所述,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劳动在工具制作、生理进化、智力发展及精神文明孕育等方面都起到决定性作用,是从猿到人的进化关键。 2.题目/观点: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第2课) 论述: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先民成功驯化水稻、粟、黍等农作物,实现了从食物采集向食物生产的革命性转变,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稳定食物保障。农业生产直接推动了定居生活,如河姆渡人建造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人营建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随着原始农业发展,手工业出现专业化分工: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双槐树遗址中出土的牙雕蚕,表明先民已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大汶口文化晚期,人们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生产力进步引发社会分化,如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都出现了明显的差别,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综上所述,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定居、手工业发展与社会分化,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3.题目/观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第3课) 论述:距今5000年左右,西辽河、长江、黄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在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建造了神圣的祭坛和女神庙,独特的玉猪龙彰显了他们对祖先与神灵的虔诚祭祀礼仪。长江下游的良渚人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先进的水利系统,堆积如山的炭化稻谷和精美玉礼器,展现了高超的社会组织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黄河中游的陶寺古城出现了宫城、观象台遗迹和象征权力的彩绘龙纹陶盘,殉葬现象凸显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些区域文明各具鲜明特质。 这些区域文明非孤立发展。陶寺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它们还共享着重要的文化基因:对“龙”图腾的共同尊崇(红山玉猪龙、陶寺彩绘龙纹陶盘),以及以玉器(玉龙、玉琮、玉钺)为核心的礼仪传统。 可见,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逐渐走向一体。 4.观点:传说中蕴含一些真实的历史信息。(第3课) 论述:远古时期无文字记载,传说成为传递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相传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黄帝与炎帝部落经阪泉之战结盟,后在涿鹿击败蚩尤部落,逐渐形成华夏族。这一传说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密集分布的聚落群相呼应,印证了当时部落星罗棋布、通过征战与融合形成联盟的真实社会进程。相传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黄帝发明舟车,这些内容虽经后人加工,却与新石器时代的发展特征吻合———考古发现的耒耜、陶器印证了农耕与手工业的兴起,水井遗迹与舟船遗存也与传说中黄帝的发明相呼应,揭示了当时生产力进步的真实面貌。 综上所述,传说折射远古社会风貌,是探索早期历史的珍贵线索,但需与考古结合印证。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题目/观点:统治者昏庸残暴是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第4课) 论述:夏王桀在位期间,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最终夏朝被商所灭。商纣王是商朝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