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 救亡图存 列强入侵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制度变革 《马关条约》签订,群情激愤 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的探索是否挽救了中国的命运? 他们的探索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维新派 革命派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戊戌变法 第6课 一、公车上书 1.概况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马关条约》签订,群情激愤 康有为 梁启超 材料:……割辽台,偿款二万万两。吾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公车,上折……请拒和、迁都、变法。至四月八日投递,却不收...... ———康有为 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 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没有上达光绪皇帝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一、公车上书 2.代表人物 康有为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对西方式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91年正式在广州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 梁启超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颖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慕名拜访康有为。他自认为对经文诗词颇有所知,康有为却指出那些都是无用之学,并向他讲解变法救国的道理。梁启超听完大为震撼,于是拜康有为做老师,后来成为维新运动的骨干。 二、维新运动 1.变法宣传 根据材料概括,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如何开展维新运动? 想一想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主要报纸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①组织学会 ②创办报刊 北方最有影响报纸 维新派最重要报刊 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维新运动 2.《时务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部编版(2025)八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根据材料思考,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想一想 育人才 开学校 变官制 变科举 二、维新运动 3.《国闻报》 《国闻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由严复主笔。 严复 材料一: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严复《国闻报》 材料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复译《天演论》 他大声疾呼,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这些言论对中国人民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意指了解国内外时政,也就是提倡民主政治与传播西方文化。 1897年严复译《天演论》书稿 三、百日维新 1.背景 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 德军进入青岛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光绪帝 三、百日维新 2.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