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东周 春秋 战国 春秋:奴隶社会走向瓦解 战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经济:生产力水平提高 思想方面??? 政治:大动荡,大变革 第7课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经济政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铁器牛耕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大发展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士族兴起,社会动荡。 政治大动荡 春秋诸侯郑庄公墓葬考古现场图 九鼎八簋 西周列鼎列簋制度一览-- 社会之变 思想之辩 壹 老子和 《道德经》 《道德经》书影 一、老子简介 老子(生卒年不详) 相关史事 “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姓名 时期 地区 学派 著作 地位 李耳,字聃 春秋晚期 楚国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又称《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①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 ②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二、思想主张 ④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③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材料:退之道,不争而胜 。道之柔,弱之胜强 。 ———《道德经》 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帛书《老子》 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 ④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集中展现了老子的思想,如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等。 贰 孔子和 儒家学说 一、孔子简介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 主张 ① 思想 ② 政治 ③ 教育 著作 地位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主张恢复西周得到礼乐文明,重建社会秩序。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1)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2)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核心思想 何为“仁”? 樊迟(孔子弟子)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已于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 “仁者爱人”仁:爱心,同理心 ———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统治者应体恤民意,爱惜民力,社会就和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