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1958年竣工,吴作人、梁思成、林徽因等人设计 冲入总督府 的起义军 总督府大门 总督府牌子 被打断 清廷龙旗 掉落地上 第9课辛亥革命 (1)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知道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时空观念) (2)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分析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结合材料分析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通过材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学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后反专制的斗争,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01 武昌起义 03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02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录 04 巩固练习 武昌起义 01 一、武昌起义 (一)概念 1911年10月10日 1900年 1912年1月1日 狭义: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 广义: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 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1894年 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辛亥革命真的只是一场意外吗? 一、武昌起义 (二)背景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下令创立新式陆军,史称“新军” 。原计划成立36镇,但直至清朝灭亡只建立了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其中以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实力最强,势力遍布直隶、山东与东北。其他各地新军中只有湖北新军初具规模。 湖北新军中大量军官曾官费留学日本,因而遍布革命党人。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本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的湖北新军,后来反而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1. 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愈演愈烈; 2.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武汉革命组织 文学社社长 蒋翊武 (1884—1913) 湖北共进会领导人 孙武 (1879—1939) 一、武昌起义 (三)时机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后又马上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激起各省民众的反对。四川省的斗争尤为激烈,清廷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推迟一年半载”。 ———孙中山 保路运动 一、武昌起义 (四)概况 一、武昌起义 (四)概况 筹划: 主力: 时间: 地点: 过程: 结果: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 首义之城 武昌新军工程营首义→ 夺取军械库 →进攻总督衙门 →占领武昌城→ 汉阳、汉口响应→ 武汉三镇革命胜利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首领黎元洪为都督。 湖北军政府旧址 孙中山未直接参与武昌起义 一、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前夕,由于革命机关被破获,起义重要领导人刘复基等遇害,孙武受伤,蒋翊武被迫逃亡。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导人也不在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不久后,湖北政权、军权逐步完全落到以黎元洪为首的旧官僚手上。 黎元洪 黎元洪:晚清以科举取士,黎元洪并未以此来改变其人生道路。1883年,黎元洪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管轮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