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67331

周测3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与民族交融(教师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周周测

日期:2025-09-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5次 大小:292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周测,交融,同步,纲要,中外
  • cover
周测3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与民族交融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1-12题每题3分,13-20题每题4分,共68分) 1.(2024·漳州高一上期末)曹魏后期,统治者鼓励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开垦荒地获得一定量的土地,并“以户口率其垦田之多少”作为官员政绩的考核标准。上述举措(  ) A.保障了均田制的实施 B.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C.改变了赋役征发标准 D.体现了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 答案 B 解析 曹魏后期,政府鼓励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开垦土地,督促地方官吏劝课农桑,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与“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不吻合,且未体现赋税制度的征发标准,故选B项,排除C、D项;北魏至唐初实行均田制,排除A项。 【题点】三国鼎立 2.(2024·厦门高一上期末)下表为《晋书·食货志》中所载品官占田限额,这一规定(  ) 品等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占田数/顷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A.增强了士族势力 B.旨在顺利推行均田制度 C.加剧了贫富分化 D.意在抑制官员兼并土地 答案 D 解析 西晋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此规定为不同品级的官员设定了占田上限,意在抑制官员凭借权势兼并更多土地,有利于缓和贫富差距,故选D项,排除A、C项;均田制是北魏时期开始推行的,排除B项。 【题点】西晋短暂的统一 3.(2024·广州天河高一上期末)魏晋至隋唐时期,名门望族如陇西李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等,皆以自己的郡望自豪。不少寒族子弟为了攀附名门望族,不惜改掉自己的祖籍,但凡姓李的就一口咬定自己是陇西的,姓王的就咬定自己是太原或琅琊的。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认同观念的影响 B.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 C.寻根问祖思想的根植 D.社会攀附风气的浸染 答案 B 解析 魏晋至隋唐时期,门阀士族制度盛行,导致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故选B项。 【题点】东晋的士族专权 4.(2024·芜湖高一上期末)南朝时期,政府除了给农民公田外,还鼓励人们开荒造田;除了种植五谷杂粮外,人们还可以将开垦出来的田地用于种植桑麻等。这些措施(  ) A.实现了江南生产模式的转型 B.巩固了江南地区农业经济优势 C.解决了南朝政权的财政困难 D.有利于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 答案 D 解析 政府鼓励开荒造田并允许种植多种作物,有利于提高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和经济作物产量,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故选D项;当时江南地区依然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排除A项;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优势尚未完全形成,排除B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题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5.(2024·滨州高一上期末)北魏孝文帝继位时年幼,冯太后长期主持朝政。她曾经亲自参与编写浅显易懂的《劝戒歌》300余首,并谱成曲调演唱,以鲜卑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中原文化。这有利于(  ) A.推动华夏认同 B.实现北方统一 C.保障吏治清明 D.延续鲜卑文化 答案 A 解析 冯太后以鲜卑人喜爱的形式宣讲中原文化,能让鲜卑人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中原文化,促进鲜卑族与汉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推动鲜卑人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但对保障吏治清明作用不大,故选A项,排除C、D项;北魏在冯太后推行这些举措之前就已经实现了北方统一,排除B项。 【题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6.(2024·无锡高一上期末)南朝《南齐书》曾用“魏虏”“索头”称呼北魏部族,北朝所撰的《魏书》则将南朝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正统观影响史书编撰 B.南北对峙难以弥合 C.民族称呼呈现多样化 D.民族矛盾非常尖锐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朝和北朝的统治者都自视为中华正统而贬称对方为夷、虏等,故选A项;南北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推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