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77725

3.5 宣传非遗项目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信息科技》(教科版)

日期:2025-11-21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257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宣传,非遗,项目,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
  • cover
第5课 宣传非遗项目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单元的第五课,也是单元的成果输出与总结提升课。在前四节课中,学生经历了从获取资源、精准搜索到管理整合的全过程。本课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将前期积累的“我眼中的非遗”数字资源包,转化为具有传播价值的文化产品———数字演示文稿或微视频。 课程聚焦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核心素养,将技术工具使用升华为文化传播素养的培养。学生需综合运用信息检索、资源管理、多媒体制作等技能,完成从“资源获取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转变。同时,课程蕴含了信息社会责任,强调版权意识、技术伦理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整个单元学习赋予现实意义。 学习者分析 本课面向已掌握非遗资源搜索与整理技能的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但在资源整合与数字化传播方面仍需提升。学生能够使用基础演示软件制作幻灯片,但在视觉叙事、多媒体融合等方面较为薄弱;对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兴趣浓厚,但缺乏系统的策划、拍摄与剪辑经验。 学生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难以将零散素材转化为逻辑清晰、具有文化深度的叙事作品,易出现“资料堆砌”问题;二是在技术应用中存在“重工具、轻内容”倾向,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文化内涵。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将进一步提升信息整合、数字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对非遗文化价值的理解,并树立技术应用中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学习目标确定 (1)掌握多种数字资源共享方式(如U盘、局域网、网盘等),能分析其安全性、便捷性,将小组成员搜集到的非遗项目相关素材进行有效整合,并通过合适的途径进行共享。 (2)通过非遗作品设计与制作,掌握多媒体创作的基本流程,整合文字、图片、音视频素材,制作出高质量的演示文稿或微视频,宣传非遗项目。 (3)在小组合作中明确分工,有效沟通,协同完成作品策划、制作与展示,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4)通过制作和展示非遗宣传作品,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体会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激发利用科技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将小组成员搜集到的素材进行有效整合,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共享,确保素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使用演示文稿软件或视频编辑工具制作出高质量的宣传作品,包括内容设计、排版布局、视觉美化等。 (2)教学难点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能在分工、沟通和协作方面遇到问题,导致团队合作效率低下,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协调,确保团队合作的顺利进行。 在演示文稿、微视频中逻辑清晰地呈现非遗的历史、技艺与价值,以及如何通过人物、场景、技艺细节传递非遗的文化内涵。 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支撑的资源 环节一 作品欣赏 教师活动1 1. 播放非遗宣传片。 2. 提问引导:“这个作品用了哪些素材?是如何吸引你关注非遗的?” 3. 明确本课终极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演示文稿或微视频形式,整合前期资源,制作完成“我眼中的非遗”宣传作品。 学生活动1 1. 观看视频,感受优秀作品的感染力。 2.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素材类型、叙事手法、情感表达等)。 3. 明确本课任务目标及最终成果形式。 示例作品 活动意图说明: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和欲望,明确学习目标和成果要求。 环节二 项目策划与实施 教师活动2 1. 引导素材整合:指导学生按“非遗名称_类型_日期”的规范对最终资源包进行整理,确保素材有序。强调版权证明文件的存放。 2. 组织小组讨论:选择的非遗项目更适合哪种宣传形式?阐述理由。 3. 引导方案设计:提供“故事线索规划表”或“分镜脚本模板”,指导小组确定作品叙事逻辑(如:历史-技艺-传承人-现状)。 学生活动2 1. 整理素材:小组共同整理资源包,规范命名,分类存储。 2. 讨论决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